我今天想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中国戏曲发展史》这一本书。
这本书大概讲述的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整条脉络。我自身是研究中西方音乐史以及钢琴演奏,但与中国戏曲结缘是因为近几年古风歌曲的发展,尤其是使用戏腔来演唱的,将现代流行乐与戏曲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形式既有流行音乐的曲风,又有戏曲的韵味。其实说到戏曲,大家的印象中难免产生一种觉得虽然是国粹,但是是过气的,陈旧的,甚至戏曲演唱者——戏子也带有一种卑微的感觉。常言道,戏子多无情,或许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戏子多无情,真情假意全在戏言中,看戏人怎知唱戏人心事难说。近期有一首火爆全网的歌曲(赤岭),音乐旋律非常的动听,中间又有着一大段采用戏腔演唱,水袖起落,柔碗优美,昆曲曼妙。这段旋律的背后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赤伶HITA-赤伶
裴晏之是民国时期的昆曲艺人,一日,日本人来到县城的戏院要求裴晏之单独为他们唱一场,如果胆敢拒绝,便烧了整座戏院,所有人都难逃一死。夜晚,锣鼓敲响,戏幕拉开,戏子们在台上用胭脂粉末掩饰住了真情实感,冷眼望着台下之人,带到戏中角色“李香君”大喊一声点火。直至敌人发觉时,火势早已蔓延,想逃出去却发现门早已堵得严严实实,整座戏楼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泼了油,裴晏之与一众日本兵都被掩埋在了被火烧塌的戏楼里。
岂料戏子意决绝,赴死无憾,血洒江山忠心在!虽位卑,却未敢忘忧国,虽言笑戏台,却独自咽泪,虽是一介戏伶,却仍愿为国赴汤蹈火。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
戏曲作为国粹传承至今,历经无数个朝代,经历过从地方小戏走向全国剧种,从南曲北曲走向南北融合,戏曲,穿越历史,带着它的韵味,带着它的故事与现代的歌曲相融合。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作者李啸仓老先生则是著名的戏曲研究专家,早年间走南闯北将许许多多民间戏曲记录下来,使之得以传承下去。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这本书中,特意讲过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各个时期。
比如中国戏曲的源头,周代楚国时已经有了著名的优伶--优孟,已经开始了角色的创造,角色划分是戏曲的标志。
在汉代有了一些发展出现了汉代的百戏,而在魏晋南北朝后期则星期了一种歌舞戏,形成了中国戏曲的雏形,并且有(大面)(苏中郎)等代表作品。
在唐宋流行着一种叫做参军戏的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的萌芽。
中国戏曲在宋金元时期才真正得以长足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宋杂剧,初步形成了角色体制,而南戏则是完全成熟的戏曲形式,被认为是我国戏曲正式成立的标志,代表作有(拜月记)(琵琶记)等。而元杂剧则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等艺术而形成,被称为北曲,并出现了(拜月亭)(西厢记)等优秀作品,使得我国戏曲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潮。
戏曲在明清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出现了两大戏曲体制——传奇剧和乱弹剧,又有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等。其中昆山腔后来成为了全国性剧种——昆曲,代表剧本有(桃花扇)等,随后皮黄腔和二黄腔在四大徽班进京后相融形成了我国戏曲艺术最高峰的京剧。
老祖宗说过,戏一开腔,决不停台,即使台下没有人,一定要唱完,八方听戏,四方神,三方为鬼,一方人,现代社会中戏曲的发展已经走入困局,社会变革力量对古老艺术的强烈冲击.如何承受这种冲击,与世代相适应,是我们面临最严峻的问题,自从国门打开之后,民族文化越来越淡薄,戏曲失去了生长的土壤,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歌曲(赤岭)所唱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
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
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
也曾问青黄
也曾铿锵唱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