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要:华亭曲子戏是一种流传于甘肃省华亭县的汉族传统戏剧,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是元明杂剧孑遗,是我国戏曲传承发展的“活化石”。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起源及发展:大约在公元10至14世纪的宋、元时期,最初采用清唱剧的形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曲子戏艺人不断吸收其它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一些地方民间艺人又根据元杂剧的风格及套路,编写了比较简单的演唱剧本,设置了基本情节、人物,携带一些简单短小道具,唱腔也逐渐开始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常用曲调有个左右,以《前月调》、《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到了公元14至20世纪的明、清两代,作为戏曲的一种门类,曲子戏走向成熟,在20世纪初的清末和民国初年达到了鼎盛,并广泛流传在陇东与陇中地区,其中以流传在华亭县地方民间为最广。民国时期,由于秦腔眉户的传入,以汭河为界,汭河以北区域仍保留曲子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汭河以南区域则吸收了眉户剧的某些特点,但从根本上还是以曲子戏调式及表演形式为主。文化特点:曲子戏由当地群众在春节期间自演自乐,始终保留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情调轻快流畅,语言风趣诙谐,逗人发笑,招人喜爱,其浓郁的华亭县域风情、诙谐风趣的方言俚语、婉转动听的胡琴曲调、生动曲折的地方故事,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尤其是逢年过节,华亭曲子戏在民间也有一定规模的演出,使这一文化“余脉”在民间得以延续。演唱形式:一是大场子,即一个曲调接着一个曲调唱,演出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用板胡、三弦、二胡伴奏;武乐有四页瓦,甩子,还有助长气氛和伴奏秧歌舞动时的大鼓、铙钹和手锣,充分体现了唱、吟、做、打四大功底。二是小场子,以小曲、小调或秧歌舞等为主,当地人习惯称作“小曲子”。三是跑场子,多是由不化妆的人夹杂几个相同数量的丑角,先是围个圆场面对面地一边横步、踏步,唱完一段后便都来个向后转,一个跟着一个绕着圆场转圈,偶尔变换几个“缠绵花”的队形,其间伴以大鼓和铙钹助长气氛,有时当表演者唱到上气不接下气时便穿插一段随口快板来缓解强度,同时也让演唱人员稍作休息。文化现状:剧目、演员以及文化的传承,支撑着曲子戏的流传。目前流传下来的七八十个传统剧目,几乎全是宫调连缀,一唱到底。例如《天官赐福》、《下四川》、《黑娃打草鞋》、《二瓜子吆车》、《邱家娃叫丈母娘》等现在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特色。如今曲子戏在华亭有较强大的演出班社、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牢固的师承关系,有一定数量常年保持演出能力的优秀曲子戏演唱人及编导人员。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及文化艺术工作者经常深入农村,专业团体的大秦腔威胁了曲子戏的生存,一些交通发达文化繁荣的地方连原来演唱曲子戏的班社也唱起了秦腔。同时由于电视的兴起与普及,更加给土香土色的曲子戏给予了致命的打击,一些地方基本从此以后一蹶不振,至年前后统计,剧目失传50多个,曲牌失传一半,知名艺人不是过世,就是年事已高。因此曲子戏面临断档和失传的危险。传承价值:戏曲丰富多彩的生态成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以快乐为导向使华亭曲子戏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华亭曲子戏表演每年正月里最红火,早已与舞狮、旱船、高跷、秧歌等社火表演融为一体。旌旗、鼓乐、鞭炮、演出,不同民族的表演风格,借助春节的喜庆,构成陇东民间的节庆狂欢。每逢演出,华亭乡土社会各个民族都聚拢一处尽情地吃喝,放纵地游乐,忘却了辛苦劳作的烦恼,舒缓了疲惫已久的身心。因某种原因曾经冲突过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内部的家族、亲属群体往往就此疏解了矛盾,重新融合在一起。华亭曲子戏还表现出叛逆理性的狂欢性质。在曲子戏演出中,人们暂时抛开伦理纲常,尽情地享受生命的狂欢。生活中的父子在曲子戏中却以兄弟相称;包公的扮演者公公可以毫不忸怩地给扮演皇姑的儿媳妇下跪。生活中的角色反转,更具笑点。乡土世界的道德教化功能是华亭曲子戏传承的民意动力。而华亭曲子戏以述颂英雄贤士、孝子贤孙、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等宗旨于其中,传递着生活的正能量,我们不应该让这样优秀的文化失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