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感受春意
刘学峰
巴黎,早春的大街上,一位盲人在乞讨,身边挂着一个牌子,写道:“自幼失明,沿街乞讨”,可是他手上的那个破盒子却是空空如也,没人愿意解囊帮助他。这时,著名诗人拜伦路过看见这一幕,便把盲人牌子上的字改为:“春天来了,可是我却看不见”。下午诗人再次路过时,乞讨者已收获丰厚。
为什么盲人前后收获变化大?原因是诗人的话是以情感人,即春天是美好的,我却不能观赏到春天的美好。
我以为,春天之美好,不仅在于自然风物的外观美,比如桃红梨白的鲜艳与绚烂,更是草长莺飞所展示出的生命的萌动。有一则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北宋徽宗朝,某次举办绘画高等级的考试,集天下画家于一堂,皇帝赵佶先生出题曰:“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众人画牡丹、画海棠,画得很用心,却皆不称旨。另有一人,画的是:丛林中有一小楼,楼上一美女凭窗而立,朱唇轻着,格外醒目,遂被点为第一。
究其得第一的原因,就是因为画家没有停留在春的表面,而是用笔墨形象塑造出春意萌动的意象,因而整个画面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诗人和画家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创作要传达的是情感。然而,抽象的情感必须借助具体的艺术形象这个媒介才能有效传达。但是艺术形象的形成与塑造需要一定的条件,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以竹子为例,画家初见竹子,看到的是一种植物,第一印象是表象,即它就是自然的竹子。当画家联想到竹子在冬天依然保持着青直,感觉到它的与众不同,这个时候画家就形成了一个物象,这个物象还是对象的外在的自然的特征。接下来,画家从竹子的特殊品性联想到士人君子的品格,也就是把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对象并作进一步的加工。当画家把自己精神层面的加工结果作出艺术呈现时,我们看到的就是意象,即经过艺术加工过的竹子形象,是有意思的形象,也是有意义的形象,更是有意味的形象,这个形象蕴含着画家对士人君子人格的理解,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强烈的肯定性情感。
简言之,一幅优秀的画作,就是感受的心灵性与表达的创造性相统一。
当我们了解到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一般过程后,就能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更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审美内涵、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提升了,再观看春色、领略春意时,感觉是不是有所不同?再欣赏有关春天的画作时,审美收获会不会更多一些?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你呢?
请打开本期《艺舟掇英》慢慢品味吧,看看画家们在主观感受中作了什么样的心灵投射,体会画家在艺术表达中体现着什么样的个性创造。
晋之华
合肥市艺舟书画院院长,中国水利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黄宾虹画院特聘画家,安徽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现从事水利史志年鉴编辑工作。
赵文坦
合肥市艺舟书画院副院长,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先后结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主干课程助教进修班和中央美院中国画高研班,现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山水画和意笔花鸟画的教学和创作。
杨世伦
安徽省肥东县人。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文学学士。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现为合肥市艺舟书画院副院长,九三中央书画院画家,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朝霞书院中国画创作室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唐大柱
安徽合肥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艺舟书画院副院长,《艺舟》院刊主编,年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年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获得“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优秀奖;“伊翔杯中国画艺术作品大展”特等金奖。
程波涛,男,博士,合肥市艺舟书画院理论研究院院长,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春夜》
喧籁尽归寂中听
宵深披衣望东风
玉轮西坠人不寐
时有蛙声隐显鸣
《梦江南》
梦里常作江南客
醒后又思古道行
流光转换华发见
默然依杖听水声
《春日偶记》
数缕暗香隔世尘
新绿红紫扮新春
荒斋无计销旧寒
忽见蜂蝶入花荫
《江南河》
江南河
无言的歌
流淌着四季
那吱呀的桨声
荡漾着古老的歌
将沧桑岁月缓声述说
《独夜舟》
冷波默无言
孤舟缓慢行
明月随帆照
清风缓相送
宋文川,68年出生,祖籍安徽休宁。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专业。从事过平面设计、装饰设计、动画、景观设计,合肥市艺舟书画院常务理事。
马红军,合肥艺舟书画院行政院长,医疗健康管理,康复医学博士、医学硕士、医院管理硕士、医学学士,健康管理师,康复治疗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先后到香港、澳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留学。在国内国际重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参与包括《4G疗法与脑病》(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临床康复与评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康复书籍的编写工作。
艺舟我的执念
马红军
生活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结友、读书、种菊,当然,写字、绘画也是重要的方式,所谓“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往事如流水,每一天都是涛声依旧,自认为已经消除了执念,心境寂静安然,然而,每每在艺舟书画院畅谈艺术与医术,听听艺术家对创作的审美诉求,看看书画作品中的笔墨意趣,内心深处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一念动心起,万般皆执念。与艺术家们在一起的幸福感是一种享受的执念。
若想断虚妄之念,须舍弃心中一切的无用之物,保持内心的虚静。
然而,生命中又不能没有执念,修炼出虚静的内心,就是要更好地坚守自己想要的执念。换句话说就是人要有精神寄托,要有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于我而言,这种寄托和关怀,就是对艺舟的执念。艺舟书画院这份净土,仿佛世外桃源,置身其间,环境安静,内心平静,思虑清净。这里,只有真善美,没有俗世的尘杂,更没有名利场上的贪欲和倾扎。医术,救治肌体的疾患;艺术,疗救精神的伤痛。二者的终极追求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彼此启发,相互助力。
这般体会与享受可遇不可求,如果一个人满心装的都是功名利禄,就算是他卖力地追求,也难以如愿。这样的体验与收获,与需求无关,与人品相联。
身处艺舟,无物欲一心清,无俗事一身轻;心无繁杂,岁月生香。艺舟人的心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