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戏曲演出样式多样化、多角度、多风格的发展走向,标志着戏曲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即戏曲已进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的转型时期。人们对于演出样式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认识在逐步深化,入们不再仅是从传统的内容、形式二分的角度来看待形式。演出样式及表现形式、手段也不是盛装内容的容器,而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演出样式是艺术品得以存在的唯一途径。八百多年来,戏曲艺术经历了绵延不断的变通发展过程,从朱元杂剧、明传奇、清代地方戏勤兴直至京剧艺术独尊剧坛,从古典的“骶餓型”演出样式到传统的。“一桌二椅型”演出样式,从近代的“分场布景型”到现代多元开放的演出样式,都充分证明戏曲艺术史的发展,实际上是演出样式及表现手段不断变革创新的过程。戏曲史是一部不断否定、扬弃、变异、发展的历史。各种新的演出样式向旧的样式发出挑战,而传统样式则是创新的基础。每一个不同时代演出样式的创新都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原有样式的变异;二是新样式的出现。一桌二椅一种新的演出样式的觅求、创造,既是戏曲跟踪时代审美脚步的发展,也是观众审美需要的结果。实践中,我力求站在当代观众的角度,从传统出发,大胆借鉴吸收外来的艺术养分,给传统样式注入新鲜血液,而逐步带来原有样式的蜕变,并积极探索新的样式,创造新的艺术语汇和表现手段。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第一,拆梗隔之墙,寻找与当代观众间的最佳契合点。为拆除与当代观众的梗隔之墙,建立新的观演关系,我选择了与人民群众情感接近、生活气息浓的《卷蒂筒》进行改编移植。京剧《奇冤记》是根据河南曲剧《卷席筒》移植改编的,经过认真研究原剧本后,原剧的成功演出关键是它不仅比较好的组织了剧情,发挥了河南曲剧的艺术特点,更重要的是以浓郁的地方气息和人所共感的淳朴真垫的情感感动了观众,赢得了观众的欢迎,成为长演不衰的剧目。可是,怎样用京剧这个程式化表演严格得几乎僵化的剧种去表现呢?通过克服种种困难,首先是在改编中,力求突破京剧剧作法的规范,尽量保持原作风格。其次,导演构想就是用排楚剧的方法来导演京剧,在舞台处理中注重京剧艺术特色表现的同时融进乡土生活气息,化程式为剧中人物所用,去掉了京剧程式中的固有套路,强调对人物心理情感的表现,以情感人,而不是以技夺人。同时,对京剧丑行的传统格范进行改造,要求扮演苍娃的朱世慧将生活化动作与程式表演相结合,并在剧中为京剧小丑安排了大段的“反二黄”唱段。经过排练,演员表演自如了,人物的情感浓了,演出时台上台下感情交融共振,观众与人物一起声泪俱下,使演出出现了新面貌,很受观众的欢迎。很少看到原来表演时的梗隔状况,出现了新的契合。第二,在传统样式中注入当代审美意识,努力追求新的剧场效应。这里所说的传统样式,主要指传统的“一桌二椅型”和近代的“分场布景型”,是相对今天出现在舞台上多样化、多角度、多风格的演出样式而言的。京剧《徐九经升官记》是我继《一包蜜》后,执导的一部新编历史剧。应该说,当时的创新意识并不像今天这样明确,但我却清醒地认识到,完全按照传统样式来是行不通的。在“拆墙”思想指导下,主张取楚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之长,补充传统京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用排地方戏的方法执导《徐九经升官记》,以观众的参与意识贯注入创作过程,寻求传统样式与现代审美需求中的契合点。第三,苦苦觅求新的演出样式,有机融合传统戏曲神韵。近几年来,为改变传统戏曲的舞台格局,创造更多更新的艺术语汇,拓展表演空间,我曾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系列平台”的运用就是我努力追求的舞台演出样式之一。年执导的《膏药章》、《少年天子》、《阴阳怨》三个戏,全部采用了平台。平台样式的运用,既借鉴、化用了西洋样式的优长,又继承与拓展了传统“一桌二椅”经济而空灵的表现特点,强化了戏曲时空自如的优势。需要说明的是,系列平台样式的运用,表现为某一阶段时间的艺术追求,它本身并不是也不应是一种新的模式。因此,平台的运用一定要因戏而设,注意分寸,把握适度,不重复,不套用,以创造各个平台演出样式的个性与特色。尤为重要的是,在创造新的演出样式的过程中,要寻找与传统戏曲艺术神韵间的契合点,在吸收姊妹艺术及外来艺术优长时应融入古典戏曲的美学原理、创作规律。我以为,所谓传统戏曲神韵,就是指戏曲导演所必需具有的“程式感”。无疑,戏曲的程式,是有关戏曲舞台动作、音乐和造型的规范,而且,程式具有象征性、虚拟性、会意性,是戏曲艺术的特殊标志。但在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中,争议最多、变化最大的也是程式。传统程式的可重复性在新创剧目中,往往被认为是平庸的表现,不过,完全抛弃程式的节奏、内蕴,又会给人不是戏曲的感觉。所以,在演出样式重构中,导演应紧紧把握戏曲的“程式感”,即戏曲的舞台结构、舞台节奏及其韵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