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戏曲史,你就会发现,舞台上出现最早的是面具,而不是脸谱。那么什么时候出现脸谱这种艺术形式呢?这个还真不好考证。据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面具和脸谱是共存的,但是后来面具就逐渐消失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了,独留下脸谱这种艺术形式。
戏曲面具(正版图片,抄袭必究)纠其原因,可能是面具这种东西还是不够经济,走江湖的戏班子没人给拨款开工资,弄几大箱子脸谱跑东走西的,会增加他们的运营成本。
大家想很多乱七八糟的面具带着别说乱,它也沉不是。于是,让一些花脸演员把图案画在脸上这种方式就出现了,这即节约了很大的成本,也方便得多,这可能就是从面具逐渐演化成脸谱,最终脸谱淘汰面具的这么一个过程吧。
外国人觉得中国的这种脸谱艺术很神奇!他们最开始以为画在脸上的这种脸谱也是一种面具呢,甚至近代还有西方的艺术家这样臆断的,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他编演的著名歌剧《图兰朵》中,就有三位扮演宫廷官员的角色,脸上带的就是面具,大家知道,《图兰朵》这部歌剧,取材于中国的历史故事,当然,是他们西方人想象出来的中国故事,所以无论从装扮到道具,到故事内容,在我们中国人看都非常滑稽可笑!
普契尼的著名歌剧《图兰朵》当然,现在西方的戏曲戏剧从业工作人员,应该了解了中国戏曲的一些事情了,这也得感谢传媒的现代化,通过对中国戏曲的了解,他们也对中国的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知,这些西方艺术工作者也觉得,这种包括脸谱在内的一系列中国传统艺术很有意思,甚至感叹中国的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超前和深邃。
回头我们继续谈这个脸谱。脸谱这种东西一般都是戏曲中的花脸常用的一种形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花脸被称作为“净”,表现的是一种性格刚强粗犷,爽直勇猛的男性人物。
花脸中国戏曲的这种行当的划分起的名字,都和实际情况是反的。比如说,“旦”是说女性角色的,但是“旦”这个字,却是出生的太阳的意思,它是指阳刚的,向上的,和这个女性所指,基本上是相反的意思,还有这个“净”也是,本来,戏台上的花脸涂抹的五颜六色,让人的感觉并不干净,可是前辈艺人,却起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字,“净”来代替,这真是耐人寻味。
中国戏台上的花脸,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人们很直观地认识到戏台上的这个人物,他是忠是奸,是善是恶,很直观,人物一出场一目了然!这也是中国戏的一大优势吧。
脸谱本来嘛,戏曲就是让人放松娱乐的,弄得那么复杂有什么用?好几个小时的戏看完了,还不知道戏台上的这个人到底想说什么,想演什么,什么性格,复杂的一批,你说累不累呀?可是这种情况在当今的新编戏里就是如此,不弄得台下晕头转向不好彰显编剧大了去的本事,但是,这样好吗?还是那句话:未必。
舞台上的大花脸在中国戏的舞台上,很多的情况,艺人们都替观众解决了,比如说这个花脸的颜色图案,观众可以一眼就看出这个人,是忠是奸,是好是坏,这个脸谱是个什么人物,性格如何,这一点在外国戏剧里是绝对做不到也是不可思议的!
外国戏剧里的人物,没有脸谱,如果不去表演,去呈现这个人物,那么台下的观众根本就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性格。可中国戏曲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点从艺术上讲,明显,中国戏曲高于西方戏剧。
比如在国戏中,强盗一般都是以蓝色的和绿色的脸为主,性格刚直的,则是以黑色的脸为主,重义气的好人,则是以红色的脸为主,金色的脸基本上都是指神佛妖精等。
戏台上的大奸臣曹操那么最容易让人一看就明白了的,就是大白脸。凡是中国人都知道,戏台上的大白脸,那绝对都是大坏蛋不是好人!曹操就是这种大白脸最典型的一种代表。不管曹操在历史学家眼里是如何的能干如何的雄才伟略,但是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和艺人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坏人,乱世的奸雄!除了曹操以外,戏台上的其他的大白脸也基本上都是坏人,这一点台下观众一目了然。
那么与之对应的红脸基本上都是“忠义”之人,典型的就是关羽。还有包公也是“刚正”的典型,包公虽然是黑脸,但是代表的并不是恶,而是刚烈和铁面无私,这种表现即是戏曲的符号又是约定俗成,只要是中国人都明白都懂。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