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年赴日本学习油画,年回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参加过北伐战争,任政治部艺术股长,30-40年代辗转于广州、上海、重庆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并于名山大川旅行写生,长于中国画、油画。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关良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是我国戏曲人物画的创始人,他的彩墨戏曲人物画,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笔法简单质朴,极富意趣。作者:廿廿鹿由于父亲往返经商,会时常带回来稀罕玩意儿给年幼的关良。这个小洋片儿就是其中的一种。上面“武松打虎”“豹子头林冲”“铁拐李”“何仙姑”,还有《三国志》里的“刘、关、张”,《封神榜》中的“红孩儿”等等,都引起了幼时的关良极大的兴趣。也使得他开始大量搜集这些小画片。有时,关良喜欢拿着笔对着洋片画,有时,就随地取材顺手拿起刀子、竹片、树枝在地上乱画。这对于年幼的关良来说比起学习其他功课来更感兴趣。关良认为画片是自己的另一个启蒙老师。▲关良《戏剧人物》▲许敦谷年,11岁的关良随父亲经商从广州搬来此地,就住在“两广会馆”的东厢房内。因为“两广会馆”曾有过这样的规定:凡是流落在此地的广东、广西人,住进这个会馆是不收任何费用的。这家会馆租赁给人家演戏而挣些收入的戏台,成了关良幼时戏剧的熏陶,也成为了他后来每念此时必定怀念的地方。▲关良《武剧人物》也就是在这小小的、不到四十平方米的小天地里,让我漫游了“花果山”“南天门”“水晶宫”“森罗殿”……它还常常带领我闯进古老的神话世界里去,给我幼稚、天真的想象力插上彩色的翅膀,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驰骋、翱翔在美丽的幻想世界里。▲关良《拷红图》年,年仅17岁的关良东渡日本学习化学。同时在日留学的许敦谷看到了他的闲来涂鸦,认为他有艺术的天分,鼓励他学习美术。经过再三考量,关良决定报考美术学校。关良先在许敦谷的介绍下入“川端研究所”学习,当时的老师是日本美术史上有名的藤岛武二。后因学校与住所距离较远,转到近处的“太平洋画会”。老师是中村不折,是继黑田清辉之后的日本老一辈写实主义艺术的奠基人。▲关良《三打白骨精》这时的日本艺术正处于发展时期,欧美各个流派的美术作品经常到东京展出。接触的逐渐增多使关良大大开阔了眼界,同时对他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关良认为这一时期是其“拿来”的最初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之后,并下一定的苦功,进一步熟悉并批判地吸收所学的东西,加以消化,逐渐变为自己的东西。回国后的关良获得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教职,开始思考中国画的民族性问题。他认为一个人的师承宜广,路子要宽,文化艺术史没有国界的。对外来文化不吸收,便永远是别人的,吸收了,就成自己的,成本民族的了。由于小时候受南京“两广会馆”小舞台的熏陶,关良对京剧特别有好感。他深深觉得中国京剧这一戏曲艺术,可以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他不但凝聚了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精粹,而且也反映着中国人民的才华和智慧。▲关良《贵妃醉酒》他在教课之余经常去看戏,每次去看的时候都带着速写本,尽量记录这些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姿态。回去又在宣纸上进行整理速写。他说:“我每作一幅画在构思时,就必定着力于自己对某一戏剧情节的理解和感受,致力于刻画戏剧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之中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性格气质。我并不去如实地模拟或追求剧中人的扮相、动作、服饰等的外在形象,甚至并不拘泥于戏剧的某些具体情节、舞台场面和场景构图等等。”为了画戏,除了认真看戏外,关良与多位表演艺术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向他们学习、请教。还向他们学戏,甚至自己也添置了一些必要的服装道具,学唱、学演,还学拉京胡,有时甚至也亲自上台“下海”体验生活。这不仅是个人的业余生活爱好,还由于关良创作水墨戏剧人物画的深入钻研和酝酿创作的需要。如“文革”之前,一次周信芳到关良家里,与其谈天“说戏”,周说道:“历来都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看了你的话觉得你的画里有戏,画外有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