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第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章回小说开山之作。它以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艺术结构宏伟庞大,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形象,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伟大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创作跨进了一个新阶段。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其成书过程十分特殊。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题材:一是史籍,一是民间传说、讲史话本和戏曲,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关于三国人物的一些奇闻轶事,早在晋代和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南朝宋人裴松之为晋朝陈寿的(三国志)作注,其中便收集了许多有关的故事。隋炀帝时,还有人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编成,傀儡戏,作水上杂戏表演。如记载在杜宝《大业拾遗录》中的,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节目。
三国故事到了唐代已成了说书艺人的重要素材,而且极其生动。刘知几在《史通.采撰〉中说三国故事“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由此可见,当时作为笑谑材料的,就有关于三国的故事。宋代三国故事通过艺人的表演、演唱流传更加广泛。苏东坡在《志林》中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别说大人,甚至小孩子都分辨得出刘备、曹操是两个鲜明对立的人物,可见在当时三国故事带有推崇刘备而贬低曹操的鲜明倾向。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
诸葛亮
三国故事的话本,保存下来的有元代至治年间(-年)新安虞氏刊印的带有图像的《全图三国志平话》。全书分成上、中、下三卷,上图下文,长达八万字,这或许是说书艺人的脚本,或是个提纲,可见三国故事在当时已在讲说了。开头是刘备赏春、司马仲相阴间断狱的事,正文从桃园结义开始,以诸葛亮病死结束。
《三国演义)的演变成书过程中,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其一,它形成于长期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封建文人,或口头,或书面,各种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相互交错,集中提炼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其二,它是一部历史小说,虽然要依据三国的人物和战争来创作,但作者可以进行艺术加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决定取舍。
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地叙述三国人物和故事,而是一部经过艺术再加工的文学作品,它对于当时的生活面貌和丑恶的阴暗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年刊印的嘉靖本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全书共分24卷,节;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书前有弘治七年(年)金华蒋大器(庸愚子)作的序,序中写道:“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事实,亦庶几乎史。”
新刊本在嘉站本之后不断出现,对原来的分卷数、回目和引用诗词有所改动。明来,《李卓吾批评三国志》把二百四十节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依照金圣叹评改”(水浒》的先例,对全书的回目、情节和文字作了一次全面的加工曲、并且能上评语。于是毛宗岗本便成了清代以后最通行的本子。
《三国》对于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更不可低估。它是“记述派”的代表,这表明《三国演义》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成功之作。它深远的艺术影响表现在:它和《水浒》一起,成为我国最早出现的、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相当成熟的长篇章回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结束了文坛上长篇小说创作只作为说书人底本的时代。
《三国演义》同时也为创作历史小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类小说作品自明以来大量涌现。不过大多数历史小说都不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成就。
另外,众多文人和民间艺人也将《三国演义》中许多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用作艺术再创作的题材。由他们写成的地方戏曲和各式各样的曲艺作品,搬上舞台演唱于闾巷集镇,流传下来,至今仍受群众喜爱。
喜欢看《三国》的友人别忘了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