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河南大家能想到的有什么?大多数人对河南的印象是那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但是却鲜少有人提起那一声震耳欲聋的梆子腔。
豫剧河南是华夏腹地,地理优势让这片土地吸收了南来北往的戏曲文化,衍生出了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
或许是包容并济的能力过于强大,豫剧的起源至今难以考证。但其形成不外乎都是通过各地传播来的小曲小调融合而成的,可见当时河南的戏曲文化是极其丰富的。
早期的豫剧表演以江湖班社的形式出现,由班主带领着演员和乐队在当地搭的戏台子上演出。
在封建社会时期,班社也自然带有时代的色彩。签约卖身契、打骂体罚都是当时戏班子的规矩。不过也正是严苛的规矩才造就了当时大批的豫剧表演人才。
豫剧皇后比如“豫剧皇后”陈素真,她唱了66年豫剧,还被人们叫做豫剧里的梅兰芳,豫剧的所有行当,生旦净丑她都能够胜任。
从小勤学苦练的陈素真对豫剧的创新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她的青年时期,练成了清亮的二本嗓,还改革了豫剧的妆容。
《三上桥》在她的改编演唱之下,成为了豫剧演出的压轴戏码。
还有我们经常听到的常香玉,她早年间就是豫剧班社太乙班的顶梁柱。
当时国家处在被外敌侵扰,十分艰难的阶段,为了激发百姓的爱国主义精神,常香玉排演了新戏《打土地》。
后来为了支持国家,她又用自己场演出的钱捐献了一架战斗机,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非遗豫剧豫剧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戏曲名家的努力,而不负所望的是,从明朝中后期至今,豫剧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发展和蜕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门成熟且独立的艺术形式。
不过始终不变的一点就是,豫剧一直是贴近人民大众的戏曲,它在河南人民的心中如同胡辣汤一样必不可少。
远在外地工作的人们只要听到梆子的声音,就会激发埋藏在心底的乡愁。
如今豫剧已经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