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瑞瑞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京剧基础在很多中国古老戏曲剧种的基础上,通过提炼、丰富、融合发展而来,比较完整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京剧并不是源于哪个单一的戏曲剧种,它是由徽剧、汉调(楚调)、昆曲秦腔等地方剧种综合而来,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民间戏曲的影响。正是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使其在唱词内容中,出现了很多地方戏曲和方言的影子。京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唱工讲究“字正腔圆”。而其唱词、念白内容也很有特点,京剧的念白无论韵白、京白,都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加工而成的艺术语言。它既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感情,又音节铿锵,富有音乐美。二黄唱腔剧照“韵白”和“京白”是京剧念白的主要形式,是从徽调、汉调以及昆曲中逐渐演化而来,又加以北京语音的特点,逐步形成的一种舞台语言形式。其中京白系统除了极少量的字音差异,其发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基本接近,具有韵律化、节奏化以及朗诵化等特点。而韵白系统给听众的感觉则是沉稳、矜持、庄重,因此被广泛运用到京剧唱腔中。但欣赏京剧时,很多“外行”人都会觉得,对于唱词部分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碍,他们往往觉得听不太懂演员们在说什么、唱什么,因而很难把握剧情的发展,无法进人特定的戏剧情境,对于京白部分尚可理解,而对韵白部分则很少能完全理解。昆曲剧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剧的韵白部分含有大量被称为“上口字”的字韵。如上所述,京剧中的念白都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加工而成的艺术语言,因此韵白中的“上口字“也是由生活中的自然语言提炼而成,它是由安徽、湖北等地的方言而来,在京剧表演中形成了自己的特殊读法。所谓”上口字“是京剧根据遗留下来的一而对韵白部分则很少能完全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剧的韵白部分含有大量被称为“上口字”的字韵。如上所述,京剧中的念白都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加工而成的艺术语言,因此韵白中的“上口字”也是由生活中的自然语言提炼而成,它是由安徽、湖北等地的方言而来,在京剧表演中形成了自己的特殊读法。京剧剧照所谓上口字是京剧根据遗留下来的一些地方戏的字音而创制的独特的舞台字音。上口字在声、韵、调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变化规律,即声变调变、韵变。对于上口字这种特殊的字韵变调,其实也存在一定的争论,有人认为它影响听众对京剧唱词的理解,应当取消也有人认为它是京剧唱腔的特色所在,不能轻易取消。对于这一点,学者武晔卿说得好,上口字音是前辈艺人经几代人的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字音,是一种参考了古音和方音,既能照顾发音时音色的优美,又照顾了发音时口形优美的字音。它是我们传统戏曲文化中的瑰宝,不能把它抛开不顾,完全取消。否则京剧将失去其华彩。上口字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徐慕云先生认为,在京剧唱腔中,“总而言之,凡是不同于北京读音的字都可以叫做上口字。”的确。在京剧唱腔中上口字的出现频率还是很高的。而徐先生这种说法虽然正确,但也不免有些笼统。究之源头,上口字韵的音系来源庞杂,既来源于古代语音,也来自于地方方言。梅兰芳剧照由于方言中的“异读“字音其实也是由古音遗留而来,所以我们认为上口音的音系来源就是古音。武晔卿将京剧中的上口字依据《中原音韵》分为六大类,理由充分,归类得当,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其全部分类内容,只对其中的“尖团音”这一类进行细谈四日的不你的。如前所述,京剧的形成是由各种地方戏曲剧种综合而成的,这其中包括徽剧、昆曲秦腔等等,而京剧的字韵也是包罗万象,包含了湖广音。中州音、吴音以及京音等等。由此可见其字韵系统的丰富多彩。京剧形成至今,这种错综而成的字韵系统被一代代艺人们继承发展。京剧教学的特殊方法即口耳相授,因此只是以很模糊的说法被后人所传承,比如京剧大家谭鑫培先生就曾提出过京剧念唱的标准为湖广音中州韵,但这种综合性的字韵系统并没有被科学、系统地记录下来。话说回来。在湖广音、中州音被确立为京剧念唱的标准之前,它的发音到底是以哪种声腔为基准的?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要说一下京剧的起源问题。京剧脸谱泥塑从时间上来看,京剧孕育成形于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世纪中期,成熟于十九世纪中后期,二十世纪初趋于鼎盛,后来由于战争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盛衰情况。建国后,京剧艺术又逐渐走向了繁荣。在京剧孕育成形之前,北京的戏曲舞台上最为活跃的是昆曲和弋腔(也称京腔、高腔),后来在徽班进京和汉调进京后,昆曲和弋腔的地位逐渐被徽班。汉调所取代,“清宣宗道光八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当时徽班声势浩大,汉戏单独成班,难与之抗衡。由于微、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徽、汉两班合作,徽、汉两调合流,经过一个从京剧的发展源流谈京剧中的尖团音时期的互相吸收、融合,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即京剧。”京剧道具扇子由此可见,京剧乃是在徽汉合流后形成的剧种,因此它的字韵系统和徽剧、汉戏有着很深的联系。京剧在其发展成熟的时候,人才济济,层出不穷,有几位知名的艺人都是来自于湖北地区,比如余三胜谭鑫培、王九龄等,他们加人到京剧队伍中后,为了使唱词适于自身,便将自己的湖北口音与京音融合起来,这样,湖广音就在这批艺人的努力下进入了京剧。在这种融合中,湖广音的方言字音融合是次要的,主要是湖广音的四声调值。那么尖团音又是如何融进京剧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个剧种:昆剧。除了湖广音外,昆腔中的很多精华都被吸纳进了京剧音腔。昆剧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向来有“百戏之祖“的称号,在明清之时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昆剧韵白体系与北京语音相互影响,是南北方言相融合的产物。二者相互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昆剧韵白中是区分尖音和团音的,在北京语音中尖音、团音是不区分的。而在湖广音中,同样也是尖团不分的。尽管现代北京语音已经不再有尖团的区分,但是京剧语音仍如同昆剧一般,严格区分二者。这不仅因为京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承。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9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