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梧州日报
近年来,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戏曲进校园活动。但是,传统戏曲进校园,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可以说,我市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了规划和明确,但笔者认为,还需要教材、师资力量等方面再加把“料”。
一是戏曲教材编方面要加“料”。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尽快编写下发统一规范的戏曲教材,避免学校和教师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无从下手,也使得一些有益尝试可能因为不成体系、推新不足等难以坚持。事实上,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基本取材遵循,强化经典意识,才能大大减少“试错”的发生,给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开垦出沃土。
二是戏曲老师专业教育培训要加“料”。优秀戏曲文化教学对教学艺术、教师素养等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为此,要重视加强对老师戏曲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只有有一大批具有丰富戏曲理论知识、掌握戏曲精湛技能的老师,才能传授好戏曲这一传统文化,使戏曲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