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叫渣渣……”一说起中国戏曲,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唱脸谱》
在我们镇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就会有一场大会,游乐的、歌舞团、马戏团、戏曲团,摆得满街人头攒动。几个项目都有明确分工似的,小孩子集中在游乐区,中壮年集中在歌舞区,而戏台子前,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老大爷、老太太。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戏曲,竟已没落到了门前冷落的地步,实在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悲哀。
中国戏曲的衰落,在我个人看来,不外乎四个原因。
一、脱离了历史情景,听不懂、难理解
演员的唱念做打、转身亮相、一颦一笑,在理解戏文,知晓套路的观众眼中是魅力非凡的,但是脱离了那个历史情境的观众自然是理解不了的。不理解的事物,自然是很难喜爱的。另外,中国戏曲的唱腔形式是用小舌发音,特别含混,不易听懂,这也是造成很多没有耐心,或是接受太多外来文化观点,传统文化审美能力缺失的观众大量流失的原因。戏曲的衰落可想而知。
二、内容中的观点、思想得不到观众的肯定
从内容上看,中国戏曲的优秀剧目,其思想内涵,无不是遵循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赞美忠诚义士、爱国仁人。但在五四以后,我们接受了太多的外来文化观念,传统文化思想受到了冲击,从而脱离了传统的文化情境,使得戏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与之相适应的历史文化情境的消失,与其自身的内容中所富含的人文观点、思想倾向得不到观众的肯定,也是有关系的。
三、教化意义的消失
在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民众,他们的文化知识、历史观念、道德标准乃至处事方式,都是从戏台上获取的。因此,通过戏曲舞台,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精神便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潜意识的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和文化心理结构。而在现如今,只知识普及之后,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戏曲已不是主要的获取方式,人们更多地把它作为一个爱好与消遣罢了。
四、艺术的日常生活化、容易化
艺术的日常生活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戏曲自身独特的审美特质使它无法顺应这一趋势的要求,而高度的技艺性与专业化色彩,也使得观众难以自如的参与表演。中国戏曲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生活的美化、虚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在舞台上,是不容许把日常的生活状态照搬的。
在现如今快餐文化滋生出的文化娱乐样式都有着相同的性质:容易、通俗。人们有太多太多的选择替代戏曲表演欣赏。而戏曲艺术这样一种讲究韵味,需要观众凝神定性去欣赏的艺术形式,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市场需求。因此,当艺术生活化的浪潮袭来,最受冲击的就是中国古典戏曲。
由此可知,不合时宜的戏曲已无可避免的要遭遇没落,而我们也当心平气和的承认和接受这种现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放弃戏曲这座古老而博大的艺术宝库。现在的问题是,有着千百年渊源的戏曲,究竟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的价值定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