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一融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中国青年

年以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探索形成思想导师进学院、职业导师进班级、素质导师进社团,全面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的“三进一融”育人模式,成效显著。

近几年,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考生报考率、新生报到率均居湖北省高职院校前2名,录取分数线居全省高职院校前5名。年至今,学校在国家级、省级各类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余次,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18项、在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4年获武汉地区冠军,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

“三进一融”育人模式主要在“进”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看成效。“进”就是要通过实行大学生导师制,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立德树人作用。“融”就是要形成“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思想导师进学院:塑造学生高尚品格

由思想导师参与、指导二级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的制定。通过党建引领、主题教育、实践指导、调研访谈、重点帮扶等方式,将形势政策、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推进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塑造高尚品格。

开展思想导师进学院工作主要有七个方面内容:1.上好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2.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做好学生心灵领路人;3.指导学生党团、实践工作;4.做好与学生交心谈心工作;5.做好形势政策课的相关工作;6.结合素质拓展活动,将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交通服务与管理学院4名思想导师深入学院,推进“思政教育生活化”改革,通过讲座、党课、谈心等活动,重点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目前,学生团员递交入党申请书比例高达90%。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构建精细化育人模式。要求受导过程导向明确、受导群体及时反馈。思想导师结合学生的思想波动进行会诊,不定期举行沙龙,交流工作中的疑点或难点,群策群力、精准对焦、靶向发力。

曾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的罗晓珍教授认为,与学生面对面的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精神交流的最好途径,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因此,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兼具思想政治理论品质、人文品质、文化品质、智慧品质与实践品质。

思想导师进学院,就是提倡多元化思政教育方式。像“思想的风帆”实践行活动、“梦想与现实”网络讨论会、参观中山舰博物馆、参观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传承革命志,共筑中国梦”主题征文比赛、“红色礼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图片展、“中国精神”歌唱比赛、举行传递国旗——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些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活动,使思政教育课鲜活起来。

思想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内在需求和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贴近社会客观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利用班会、团会、课前课后5分钟,讲时事、讲政治、讲核心价值观、讲家国情怀,联系专业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专业认同感,结合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

职业导师进班级: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职业导师根据学生成长规律,指导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引导树立专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意识;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规范,打造“工匠精神”;通过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开展的职业导师进班级工作主要有七方面内容:1.骨干教师开展课间思政工作;2.开展“双导师”同上一节课活动;3.开展校企党建共建协同育人工作;4.开展大学生“两涯一规”指导工作;5.开展核心课程、核心技能、行业发展等专业教育培养工作;6.开展实习跟踪教育和指导工作;7.开展就业单位推荐及回访工作。

物流学院职业导师融入所有班级,开展“学业指导个性化”服务,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助力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提升职业能力;指导学生精准就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学院连续两年就业满意度全校排名第一。

依托湖北物流职教集团、长江经济带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长江港航物流联盟人才专委会三大平台,构建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工作体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咨询辅导、学业促进帮辅、综合素质拓展、职业技能提的升五大计划,努力实现树立专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就业能力六项主要任务,培育物流工匠。

物流学院职业导师负责帮助每个班级形成一种专业文化,指导每个学生跟踪一个物流企业,带领每个学生加入一个学习团队,引导每个学生考取一项资格证书的“四个一工程”。

职业导师每周四下午进班级,引导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求职系列讲座、专题团辅训练、职业角色体验、成长经验交流等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学业规划、思考职业发展,树立专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导师每月走进学生寝室,为学生介绍行业发展成就,引领学生政治认知;交流时事看法,讲解行业大国工匠、技术能手和优秀校友的成功故事,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重点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解决办法;重点关怀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言弃、不放弃、不抛弃,协助学生、家长共同解决问题。

物流学院组织成立标志性竞赛项目组,遴选校内导师,选拔参赛学生,为参赛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分别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校赛、省赛、国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省赛、国赛,“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省赛,世界技能大赛市赛、省赛、国赛四大类项目组。依托湖北物流职教集团、长江经济带物流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联盟,组织学生参加物流学术年会讲座、论坛。以学院1+X证书试点为契机,辅导学生备考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生职业技能,促进学业和技能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汽车学院职业导师林玲,这学期已经带着学生走进三环汽车、康明斯、泛华保险、瓜子二手车、优卡二手车等企业,开展“同上一堂课”活动。林玲带领学生走进湖北柳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让学生在企业接受安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与企业党支部一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这家企业多名员工中,有40多人是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的校友。学长学姐的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汽车学院大二学生李琪说。“以前以为毕业后就只有4S店一种选择,跟着导师去了几家企业,才知道将来还有保险服务、二手车、后市场等广阔的天地。”

职业导师通过将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融进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贴近学生。汽车学院还创新性推出了“课间思政”。从年11月开始,学院以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李小庆老师为代表的4位职业导师探索在课间十分钟播放短小精悍、趣味性的微视频、PPT,并辅之以交流、讨论,开展了“课间微思政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拓展眼界,接受教育。

李小庆介绍,学校专业课一般是连上两节,中间有10-15分钟课间休息。她便在网上找视频、自己做PPT,在课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课间思政”已在整个学院普及开来,职业导师们互相共享了近百部视频。涵盖《大国工匠》《当年今日》《军事科技》《榜样人物》等内容,共16个专题。汽检专业大一学生丁豪说,老师并没有要求课间必须听课,但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主动参与,不再集体低头刷手机。

学校由学工部牵头成立了职业导师管理中心,与二级学院研究制定了职业导师工作指导标准及考核机制。各二级学院负责建立职业导师人才库,为各班级配备职业导师,并负责职业导师的培训管理工作。

目前已覆盖各班级的职业导师,除了传授职业技能还要强化思想引领和职业道德培养,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指导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提高就业创业水平和能力。还聘请多位企业专家举办以学风建设、职业道德培养、工匠精神培育、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讲座近百场。

素质导师进社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综合素质发展需要,依托大学生活动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名师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及社会实践基地等,为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科技创新、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素质培养与实践活动中,提供专门化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开展的素质导师进社团工作主要有五方面内容:1.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至组织和指导社团活动的全过程;2.开展社团安全教育与防控工作;3.量体裁衣制定社团发展计划;4.每月定期开展并指导2次社团活动;5.指导社团对外交流及比赛工作。

素质导师进社团实行“双导师制”。一是将校外素质导师“请进来”多方联动、协同创新。二是注重对校内素质导师的扶持与培育。

将校外专家学者、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到校园里来,参与社团活动指导,以开展讲座或传技授艺的方式,给予学生专业指导,促进学生技艺水平的提高,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交通服务与管理学院13名有专长的素质导师,深入剪纸、礼仪、茶艺等7个社团开展工作,实施“社团活动课程化”改革,指导开展活动余次,实现学生社团“质量高、受欢迎”的建设目标。经过两年的实践,学院立项省级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及实践育人项目共2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艺术学院聘请知名非遗传承人担任学院社团(工作室)素质导师,要求在校学生一人学一门艺术、一人掌握一门技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育工作,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目前学院成立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团(工作室)5个,包括:万正兰木雕工作室、陶艺工作室、书法工作室、汉绣工作室、手绘社。

经管学院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以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为载体,以学生想体验、能领会、可落实的方式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观念和追求。开展系列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实践活动,如国学大赢家、诗词大会、诗词文化周、楹联进宿舍、经典文化剧目展演等。成立“湖畔诗社”,使传统文化氛围常态化,将诗词文化浸润学生日常生活中。加强“传统文化育人”相关课题研究,提高育人工作理论水平,促进理论研究和实践育人双向提升。

学校有75个学生社团,分普及爱好型和专业技术型两类。每个学生至少加入1个社团,每个社团都有素质导师辅导。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协会,就是专业型社团之一。素质导师赵新每年都会挑选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培训,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年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年湖北省特等奖。

学校由团委牵头成立了素质导师管理中心。素质导师由校内教职工和校外专业人士组成,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年以来,素质导师组织、指导学生先后举办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精品戏曲进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周”等活动百余项。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