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词,安徽省宿松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文南词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文南词流行于安徽省东至县、宿松县等地,板式有“正板”“慢板”“哭板”“就板”“乐板”等。
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3类。“文词正板”旋律质朴、流畅,宜于叙事抒情;“文词慢板”曲调委婉,表现情绪比正板平稳,常用于悲剧。
文南词吸收了长江沿岸的优秀民歌素材,洋溢着乡土气息,有着丰厚的底蕴和优美的旋律。文南词曲调丰富,有大小曲牌余种,声腔完整,流传甚广。
文南词在音域上又以四度之差而分为“男文词”与“女文词”,男腔高亢稳健,女腔委婉跳跃。特别是文词中“商”与“徵”的调式交替,突破了当地以“徵”为主的局限,从而色彩大增。“南词”过去多为仙道、僧尼、鬼魂所用,行腔中又“宫”“羽”互补,所以曲调幽雅脱俗,别具韵味。
文南词的演唱以真声(自然音区)为主,要求“脆”“甜”“圆”“润”,自然流畅。行腔风格上,“文词”较激越,“南词”较典雅,“平词”则较古朴。演唱中依字行腔,突出字声,每句首字均以重音出现,句中之字多用颤音,句尾之字大都带下滑。宿松的文南词以文词腔为主。在进入发展和繁荣阶段后,文南词的曲调加入了地方民间小调,借鉴了传统灯歌和灯舞的表演形式。伴奏加入了“断丝弦”锣鼓。
文南词源于乡土,贴近民间。文南词大量保存着鄂、赣、皖三省交界一带流行的民间小曲,如“瓜子仁”“想郎”“打樱桃”等,在当地农村中流行。文南词之所以在民间广泛流行,持久不衰,与盲艺人常在村头集镇演唱,广泛传播分不开的。
文南词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浪子抛球》《卖茅柴》《纳蓑衣》《卖杂货》《卖草墩》《纺线纱》《做渔网》等,另还有《想郎》《游江》《宋江杀惜》《陈姑追舟》。
文南词成为地方剧种后,以演出正本戏为主。代表剧目有80余出,其中《借衣》《点药》《嫖院》《秋江》等四折戏被改编为较完整的正本戏。
年6月7日,“文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1月,文南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