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之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系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nb.ifeng.com/a/20180503/6548169_0.shtml

□河南日报记者李宜鹏孙勇周晓荷

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浓墨重彩的民生改善史。回望40年——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0年的历程,清晰地勾勒出改革开放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一个目标清晰明确。这个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40年,河南经济从相对落后到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基本小康,走出一条“崛起振兴、富民强省”的崭新道路。

一份嘱托重于泰山。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多月时间里两次踏上中原热土,情系民生,殷切嘱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持续拓展的民生之路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是改革开放前河南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年春季,比安徽小岗村的改革还早大半年,舞钢一个叫岗王的村庄,开始了包产到户的尝试。时任老支书回忆,“唯一惦记的就是把肚子先填饱”。

如今的岗王村,“吃不愁,穿不愁,家家住上小洋楼,村民开起农家乐,引来城里观光客,看山望水记乡愁”,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岗王村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普通村庄,岗王村的变化,是河南改革开放巨变的缩影。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所在。回望40年,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民,最根本的实惠归于人民,最强大的动力依赖于人民。

这是40年民生改善的河南“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河南人民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基本实现温饱;新世纪之初,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年,《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出台,提出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年,《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出台,纲要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社会和谐稳定。从“建设”到“建成”的“一字之变”,标志着民生发展驶入快车道。

河南改革开放的鲜明特色在于,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民生紧紧地“捆”在一起,民生改善之路越走越宽广。

从短缺到充裕,人民的物质生活越发殷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从解决“民以食为天”这个“天字号”难题入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开,将“发动机装到每个人身上”,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旧粮囤未完,新粮又成山”,曾经吃返销粮的河南,第一次出现了卖粮难。

“依山傍水,瓦房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安民政策喜心田。”年,大别山区农民王驾远,写下这样一首诗挂在中堂,由衷歌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如今,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和国人“厨房”。

填饱了肚子,生活水平节节攀升。

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两张镇平县年发行的油票。最小的一张油票面额是0.市斤,合2.75克。

肉票、粮票、布票、火柴票、肥皂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寸纸片,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一票难求”,见证着短缺时代的百姓生活。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年,粮油敞开供应,“票证时代”正式终结。如今,90后、00后的“剁手族”面对海量商品轻松网购时,又有多少人会想起父辈们曾经历的“短缺岁月”呢?

新老“四大件”,折射出河南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上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四大件”是“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如今的“四大件”变为“手机、电脑、汽车、房子”,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成为新生活的标配。

变化天翻地覆:年,河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0元,40年间增长倍;年河南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提高到元,比年增长了倍。

从单调到多彩,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发丰富。

几亿人“同读几本书、同唱几首歌、同看几台戏”,这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文化生活。如今,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文化产品琳琅满目、文化生活日益多彩。

11月12日,淮阳县大连乡大朱村的乡亲们早早来到村文化广场,载歌载舞喜迎乡村音乐厅的落成。目前,我省已建成乡村音乐厅多家,这是继戏曲大舞台、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站全面铺开后,在广大农村落户的又一惠民文化工程。

投资9.26亿元的河南艺术中心投入使用11年来,为观众献上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多场精品力作,中原人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精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个、公共图书馆个、乡镇文化站个、农家书屋多个、数字电影广场多个,而且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

年河南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79元,是年6.19元的倍,年均增速16.1%,高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

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一组组数据、一幕幕场景,见证着亿万河南人民生活改善的历史性跨越。

改善民生,河南还在路上。

持之以恒的民生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工作时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也是最得民心的事情。要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八大以来,是我省民生政策出台最多、资金投入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实现了更多的新增就业,减少了更多的贫困人口,织密了更牢的民生网络……

建机制、增投入、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这是民生改善的河南实践。

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建设是关键。

据不完全统计,年来,我省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其中关于具体民生事项的,就占四分之一,将改革的红利进一步释放。

如今,我省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基本生活“保障网”、医疗教育“暖心网”、社会管理“放心网”。

有专家指出,河南在民生领域的探索和改革,正从碎片化向制度化转变,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向统筹协调、精准发力转变,从注重借鉴向注重创新转变,从注重区域优先向全面普惠转变,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自觉、鲜明而有力。

难能可贵的是,在经济并不发达、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河南提出实现“三个同步”“三个高于”——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民生发展的硬杠杠,是省委、省政府温暖而坚定的承诺。

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

连续3年,我省把“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列入重点民生实事,已累计投入资金亿元,改善薄弱学校条件,惠及万余名中小学生。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办好民生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应尽之责。年以来,“重点民生实事”已连续推进13年,成为河南闪亮的民生“名片”。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11月21日,汝州市民靳秀群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了她家的“环保厕所”:干净的地板、洁白的马桶,“方便”后轻轻一按,污水统一经过一体化生物设备处理……作为年我省的12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正从我省旅游景区扩展到城市乡村,成为美丽河南的示范工程。

条分缕析,精准对接。“民生实事”具体内容每年在变:顺应的是群众所需,基层所盼,破解的是百姓之忧、民生之困。唯有一样不变,那就是“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坚守。

10月17日,我省征集年民生实事建议,重点选取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民生实事的“接力”征集和践诺,体现出省委省政府情系民生的鲜明导向。牢牢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民心所望,就是施政所向”,不断“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确保民生实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就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金钥匙”。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河南是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兴产业助脱贫,补短板强弱项,“挪穷窝”拔穷根,兜住底筑防线……截至年年底,5年间.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9.28%下降到2.57%……

集中力量办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

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截至今年10月,全省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为97.9%,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为79.4%,一根网线,一块屏幕,让优质教育近在咫尺。

年,我省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普惠制”的基础上,率先全面推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全省城乡万困难群众送上了民生大礼包;今年,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看病难看病贵有效化解。

多管齐下保就业,稳妥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就业,以创业带就业,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8%。

我省持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特困人员补助水平,社会保障已基本实现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的历史性跨越。

数据温暖人心:年以来,河南财政民生支出累计2.6万亿元,年均增长12%;全省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左右……

画面感人至深:“大山里的乡亲脱贫了”“黄河滩区的老百姓搬进新房了”“多年的郑‘漂’在城里落户了”……

举措落实落细:网络提速降费、清理奇葩证明、打造明厨亮灶、提升个税起征点、加大棚户区改造、推动“四水共治”……

河南,民生改善亮点纷呈:在全国率先规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山里娃上学不再翻山越岭;率先实施月度生态补偿制度,呵护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深化“放管服”改革,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精简56.3%,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取消,编制公布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率先推出“35证合一”、户政管理业务网上办理等便民举措,确保群众办事只跑一次腿;率先推行行政案件异地管辖,司法裁判文书上网,播撒公平正义的阳光……

一个个民生亮点,汇聚成无比温暖的万家灯火。一扇扇通向美好生活的大门已经开启。

更加美好的民生画卷

发展新目标,民生新期盼,改革新指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与人民的更高期盼相比,民生路上还有很多难点、痛点、盲点、弱点,民生任务还非常繁重。

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总量靠前,人均靠后,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短板,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民生欠账较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质量不高,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领域依然存在短板……

如何破解这些民生难题?打造民生“升级版”?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国生明确指出,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为统领,肩负起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历史使命,开辟我省高质量发展新境界,让全省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着力缓解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夯实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为职教生搭建成长“立交桥”;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推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让河南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健康中原。医院医院、医院挂牌开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六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远程医疗信息服务,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实施药品生产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推进食品安全省建设,让人民群众吃得更安全、更放心。

深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使城市成为创业之都、宜居之城、幸福之城;深入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让更多城市蝶变升级,宜居宜业宜游,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业态,让美丽乡村成为具有乡土气息、传承乡村文明的幸福家园。

认真落实四个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打赢“三大攻坚战”,提升“三区一群”建设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强化公租房保障,建设青年人才公寓,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让更多百姓住上安心房;提升文化惠民工程效能,加快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建设中原文化高地,给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

展望未来,河南民生“豫”来“豫”好。

“冰点”慢慢消融,“难点”逐步破解,“底线”加紧筑牢,公平正义“主线”越发闪亮,一幅色彩绚丽的民生画卷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生态变美,环境更优。“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强力推进,呼吸保卫战力度不减,铁腕治污,四水共治,让碧水蓝天更常见,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综合管廊、“静脉产业”等成为更多城市的标配,让城市成为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人们在城市里诗意地栖居。

生活更惬意,视野更宽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米字形高铁四通八达,一小时经济圈朋友圈越扩越大,“铁公机”多式联运大放异彩,“买全球、卖全球”动能更澎湃,河南以更大的气魄参与世界经济,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当前,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河南民生今天发展的成就是亿万中原儿女顽强拼搏、接力奋斗的结果。争做出彩河南人,用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用实干圆梦伟大时代。亿万河南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建成美好的明天。③5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