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朱秋霞
芦墓行政村下辖芦墓、李堌堆两个自然村。年1月公社化时成立芦墓大队,属于时楼公社。年划归为芦墓公社管辖。年3月体制调整后,将芦墓大队变更为芦墓行政村。年3月合乡并镇,属徐寨镇管辖。
村名由来
芦墓村明洪武年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李氏死后,李氏后人搭芦草棚滤土为墓,守墓三年,故名滤墓,后又称芦墓。
李堌堆村原名马堌堆,由马氏最早迁此定居建村,因村后有一黑土堆子而得名,年代不详。据《李氏族谱》载:明万历二十五年(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马氏迁出改名李堌堆。
据说,早年村民修墙挖土时挖出了半块断石碑,上有“嘛堌堆”三字。
村名由来
芦墓传说李氏家族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不知过了多少年,李家有一对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以要饭乞讨为生,日子过得寒酸贫苦,儿子非常孝顺,老母上了年纪,病倒卧床不起,儿子煎汤熬夜不离床前,四邻八舍,赞不绝口。
老母去世之后入土安葬,儿子在坟墓旁搭建草棚,芦席罩顶,秸秆圈围,守墓三年。随风扬沙,兜土滤墓,守墓期满,坟头硕大显眼。三乡五里的过路行人颇为赞叹,“孝子滤墓”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口头之谈,相沿成习。
据说,清朝雍正年间,在“滤墓”东南方位立有旗杆高有丈余,旗面上有“御赐滤墓”字样。因官家认可,此后,村名“滤墓”沿袭至今,后称芦墓。
村庄古迹
李堌堆遗址位于李堌堆村后60米。李堌堆是土质为黑色一座大土堆,高大显眼,当地百姓叫土子。五六十年代,生产队打井时出土过陶俑、盆、罐、碟等陶器,发现一把铁刀,取出时断为两节。因当时人们没有文物保护意识,被作为无用的东西埋掉。后来单县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信息采集,经鉴定空孔石刀及蓝纹、方格纹陶片为商周时代遗址。
李堌堆遗址上的黑土被社员取土填沟壕、建房,渐渐沦为平地,后成为耕地。文革前,单县文化馆立有“汉墓李堌堆”石碑。年12月,县政府又新立一座“菏泽市文物保护单位李堌堆遗址”石碑,碑身高90公分,宽公分,厚20公分。
李堌堆东南方向约米有一座大庙,何时所建已无从考证。为三间土木结构,屋脊及两山各有兽物,建国前后成为学校,庙前有石碑一座,碑文有“金兀术重修”字样,年,被单县文化部门收藏。
村庄名人
刘文渺(—),芦墓村人,原名刘保明,生于农家。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秋入冀鲁豫区党委党校学习。次年秋起任《冀鲁豫日报》社记者、随军记者、特派记者。年11月起任《平原日报》社特派记者、编委、农村组长、主编。年初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导、编剧组组长、主编,编导拍摄《五亿农民的方向》等纪录片。年到西藏,拍摄纪录片《欢腾的西藏》(获第三届莱比锡国际短片与纪录片电影节第一主要奖)。
50年代创作“夏令营旅行歌”(获全国儿童歌曲创作一等奖)。并先后编写《阮氏三雄》、《哥们的青春往事》等电影、电视剧剧本,其中《奇侠出山》获首届全国录像片优秀奖。年初,任宁夏电影制片厂负责人。年春任宁夏四清工作队、工作团组长、副队长。年冬,任河南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党支部副书记。年2月任河南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参与创作或修改电影剧本《包公误》、《风雪配》、《背靴访帅》、《桃园喜》、《两个少女》、《小城细雨》、《樊梨花》等7部故事片、戏曲艺术片和22部科教片、纪录片。
孟广寅(—)芦墓村人,芦墓村早期共产党员。幼年家境较为富裕,年轻时考入曲阜师范学校学习,在学校期间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加入共产党,毕业后返乡任教,后弃笔从戎,拉游击,出没往返于济南黄河两岸。年组建济宁运输公司,为党委书记。年调任山东省交通厅任秘书,后又调任滨州市惠民筹建运输公司。年,在惠民工作期间红卫兵多次抄家,被批斗折磨含冤而死。后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民间故事
能人轶事解放前芦墓村有一习武之人叫孙守文,外号“孙大胆”,生于年,幼年家贫,自幼习武,有猛虎掏心绝招,一招过将对手心掏出,经人举荐参加单县东北义和拳民间组织,跟随民团参加了年的义和团运动,有句口头语:“洋人也怕挨揍”,随着“义和团”运动失败,东躲西藏不敢进家。解放初去世,有两件遗物,一根红腰带、一把大刀,生前叮咛家庭死后带走,到那间还揍洋人。
芦墓村还有一能人叫时克文,外号“三和尚”,生年不祥。幼年家境富裕,上过私塾,成人后外出闯荡,后居上海码头,在账房做过伙计,手头略有积蓄,另立门户,并在上海码头租下船位,购买客船跑上海至江西九江航线,上海解放时已是拥有“七货一客”的富裕船商,公私合营时期客船归国家所有。年,孤身一人回乡,成为生产队五保户,老年时,大队安排王西清、时念文轮班侍候。生前曾讲自己在上海生活经历,和蒋介石多次合影,说:“老蒋这家伙不地道,无情无义翻脸不认人,一年不知过几回生日,上海各阶层人物上至官府要员,下到富商,社会名流,头号人物、外国租界使节等送礼祝贺,掖黑钱,瞒报礼单,少则几百大洋,多则上千块。老蒋怕被看不起,背地里给人小鞋穿。那时就知道老蒋这家伙早晚得毁。”
据说,年时克文去世后,人们确实发现好几张他和老蒋的合影照片,当时没人在意随纸钱一块焚烧了。
大烟鬼子清末时期,芦墓村西头有一户人家,一家四口,夫妻二人一双儿女,有几亩地,男人出力能干,媳妇纺花织布,日子还过得去。男人经不住诱惑染上吸大烟的毛病,欠账把地卖光,烟瘾上来自己控制不了,又把十四五岁的闺女卖了,最后把媳妇压码过夜换大烟,媳妇上吊自尽。儿子生气跑出去没影,男人瘦得皮包骨头,流落街头,落了“大烟鬼子”名称,家破人亡。
外国传教士由于外国洋人的入侵,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涌入中国,山东沦为德国殖民地,天主教在山东省各地设立多处教堂。单县城里设有教堂、传教所。据芦墓村老人说:有一个大高个外国洋人,大鼻子、黄头发,随行有个翻译,在庙里住了两天,村里有人听他传教,他隔三差五去城里住几天再回来,后来听人说,他传经讲道时对妇女动手动脚。因他腰里有枪大人对他敢怒不敢言,村里的小孩有的用坷垃砸他,有的对着他尿,最后一次来,大人都在一边站着看,没有人再信教了,之后再也没来过。
村庄往事
抗战时期年前后,马保啟(曹马集人)受党组织委派,秘密潜入芦墓村开展地下工作,宣传抗日救亡道理与党的政策,村民李学良、刘保明、高金明、付存玉、李广敏、李灿亭、时维寅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芦墓早期共产党员。
年中共山东省金曹县成立,此后,芦墓村成立了党小组、农教会、妇教会、儿童团,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村民连夜挖抗日沟、挖地道,村村相连,村口路口都有儿童团站岗放哨。芦墓群众用各种方法与日伪军多斗争,在七岔路口挖沟造陷阱,上面用柴草加熟土掩盖,有一次,鬼子军车栽倒沟里,几乎报废。
年6月,日本鬼子对芦墓村进行报复性扫荡,村民四处逃难。鬼子十几个人,有一帮汉奸跟随,日本小队长戴着白手套,骑着战马,背挎洋刀,耀武扬威地从村东南方向进村,鸣枪示众,从庄东头挨门排户搜索,不管男女老幼均遭毒打,惨无人道。驻扎在曹马的八路军赶来救援,鬼子听到枪声,以为八路军大部队来了,仓皇往西北方向逃走。
还乡团反攻倒算年,八路军北撤之后,七路皮、还乡团及地方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活动,对村干部实行血腥镇压,地主李宗典的大楼曾被农救会及群众扒掉,砖瓦木料分给贫民,趁时放言谁扒谁盖,走一点样也不行。村民在威迫恐吓之下不得将原物退回。把全村老幼集合一处,让群众交出村干部和革命家属,拉出一名妇女,把她的头当支架鸣枪示众,村干部时维英勇敢站出来:“我是村干部,和群众无关,该杀请随便。”时维英被吊打,遍身是伤,救了全村群众。地富顽还把其他革命家属押解永固庄受刑。
年,刘邓大军南下,路经单县境内。芦墓村村干部李学良带队,由民工李闫等人送去小米、面、军鞋等物资,支援刘邓大军,李学良被国民党还乡团杀害,李闫也光荣牺牲,二人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年,解放军渡过黄河,单县全境解放。淮海战役打响后,芦墓村出民工支前抬担架,用3辆牛车(太平车)满载小米、面、军鞋等物资支援前方。
集体时期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家家户户都分得了土地,年,芦墓村成立了互助组,村民自愿结合,互相帮扶,土地各自耕种管理,使农耕困难现状得以缓解。年成立了高级社,在自愿结合原则下,土地合并,牲畜、农具、草料实际归拢,统一专人管理,以入股评价分红,并入账造册,队长、会计、饲养员、保管仓库员、出工记工员等基本配备齐全。
大跃进年大跃进开始,曹马红星人民公社成立。公社工作人员手持铁筒喇叭,走街串巷昼夜不停,高声呼喊口号宣传,浮夸风、共产风一时兴起。各处都有大食堂全大队分三个饭区,到点领碗、盆、罐,排队领稀饭和馍,村干部多吃多占,引起群众不满,也不知是谁编了个顺口溜相互传唱“莓豆秧,爬园子,八月十五炸丸子,大人仨,小孩俩,干部偷抓一大把,赶紧吃赶紧咽,社员见了提意见。”
大炼钢铁时就地取材,百姓家的门鼻子、锅铲勺等铁器都砸烂塞炉炼钢铁。挨家挨户使钢钎试探,翻粮“充公”为大食堂提供粮食保证。小麦播种每亩地上一百斤、二百斤种子,理论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庄稼丰收却由于管理不善,粗暴收获,浪费严重,造成丰产不丰收,群众心中不满,发牢骚的很多,后期村干部只得将剩余粮食每人半斤平均分掉,前后总共吃了八个月,村民家家户户就都没有了一粒粮食,人们把树皮、草根、树叶、谷粮、高粱壳都吃了个精光。全身浮肿饿倒的人时有发生。村民纷纷外出逃荒要饭,党和政府紧急调拨救济粮,灾情开始缓解。
工分制年,芦墓大队成立,按区域划分了七个生产小队,群众生活也开始好转,外流人员陆续返乡。每个生产小队百十口人,小的几十口人,人口多少不等。每天队长打铃呼喊上班,安排记工员每天三记工,下午发放票证,一月一汇总,将回收票证数目作为粮食分配依据。集体经济分配原则为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人七劳三,人头占七成,出力多少占三成。社员忙了一年,开始盘算自己一家人的成果,生产队会计开始年终决算。队里没有现金参加分配,余缺相顶方法,全队工分总计,再由全年各户所得粮食、油料、柴草、蔬菜、瓜果等实物作价合计,全队总计金额被全队总计工分去除得出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作决算基数,乘以各家各户的工分总数,减去实物作价数,余缺显示出来,张榜公布,开始余缺兑现。一个工分2毛多。
由于土地贫瘠,肥料不足,芦墓各生产队社员整天在地里劳动,出工出力不小,小麦亩产量只有-斤,玉米-斤,仍然没有达到“过黄河”斤指标。上级规定,“过黄河”斤,“超长江”斤,超出指标的全公社开大会表扬。
经历过“大跃进”的折腾和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在“大锅饭”制度下农民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针对此状况,上级号召“农业学大寨”,全大队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全体社员勒紧裤腰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粮食亩产量有所提高,还不足以吃饱饭,群众以红芋为主食,煮着吃,烀着吃,变着花样吃,村民编顺口溜流传“红芋汤、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
直到年“农业六十条”颁布,社员分得了占总耕地面积的5%-7%的自留地,利用一早一晚时间种植瓜果、蔬菜等补充粮食不足,改善了群众生活。
在艰苦的条件下,每年逢冬春两季,芦墓大队从各生产队抽出部分精壮劳力,进行黄河复堤、开挖红卫河、万福河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排涝和灌溉都起到了治理作用。另外组织大兵团作战,对全大队耕地全部进行平整,实现农田灌溉全到位,通过集体的辛苦劳动,粮食产量大有提高。
80年代家庭联产责任制正式实施,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家家都吃上了白馍馍,菜里也有了鱼肉,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村民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吃粮靠救济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芦墓集市年,时楼公社供销社联店分店搬迁芦墓,在村东头大路北建设综合门市部,成立了芦墓集市,每月阴历二、七为集日,随着形势发展和群众生活需求,逐渐扩大,如今已楼房林立,道路宽阔,畅通无阻。每逢集日,地摊摆满道路两旁长达3里之远,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集市上人头攒动,人们讨价还价,热闹非凡。超市店铺、饭店酒楼、餐饮小铺、日杂百货生意都很红火。
随着时代变迁,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许多人在城市安家落户,务农人员越来越少,集市贸易悄然发生变化,芦墓集市商业的经营方式也逐渐改变,设立淘宝店、直销店,有些商品物美价廉还送货上门,客户很满意。
资料收集:王清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