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在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的指导、支持下,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与恩施市华硒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土家女儿城非遗基地实施校企合作,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举办恩施州地方戏曲传承人研修培训班。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师生学员代表、戏曲爱好者在土家女儿城非遗基地参加了开班仪式,本期培训班由恩施州地方戏曲研究专家赵平国老师担任辅导。
唱腔示范
(鹤峰柳子戏——桃花扇选段)
代表性传承人:邓胜兰、邱光清
(巴东堂戏——山伯访友选段)
代表性传承人:谭文署
乐队伴奏:许艺才(大筒)、谭文署(司锣)、
王德丰(小阮)、张玉(中阮)、李安平(竹笛)
教学(1)
教学(2)
采风访谈、虚心请教。
自年始,在州、市非遗保护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与恩施市华硒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土家女儿城非遗基地,立足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同策划、实施非遗传承进高校活动,校企携手共建非遗保护,积极推进传承展示,探索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发展与高校学术理论、教学实践形成研学互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等方面,为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经验。
非遗小常识:
鹤峰柳子戏
鹤峰,古称容美,从明代起,容美土司成为当时湘鄂边界最大的土司王朝。历代土司十分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与交流,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偏远的自然环境,为“柳子戏”等民间文化的发展、赓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明末清初,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鼎盛时期建有戏楼十多所,成为湘鄂边区的戏曲艺术中心。
鹤峰柳子戏,亦称“阳戏”,又名"杨花柳",也称"梁山调"。初始形成于宋元,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土家族民族剧种的“活化石”,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被誉为湖北戏曲艺术孤品。现今主要流传于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铁炉、五里一带,相邻的湖北省五峰县,湖南省石门县、张家界市等地区也有流传,于年6月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史胡明月
审核:李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