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施振楣
采访/整理:黄慈帖
采访时间:年12月13日
采访地点:杭州建德路
*施振楣,曲艺作家。历任浙江省文联创作员,浙江省文化局艺术处处长、艺术研究所所长,浙江越剧院副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浙江分会主席。著有中篇弹词《李双双》、《新琵琶行》(与人合作),剧本《雨过天晴》等。
(本文节选自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阮世池卷》,图片未注明拍摄者的,均为阮立忠先生提供)
温州鼓词深入民间。记得我到温州,一到晚上,那个街上都是叮叮咚咚的声音,有几十个场子都在唱鼓词,给我的印象深得不得了。
年轻时的阮世池先生温州第一有影响的就是阮世池,曲艺界跟老百姓都叫他“鼓词梅兰芳”。四大词师是丁凌生、项宗光、陈志雄和方克多。阮世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已经很有名了,已经是“鼓词梅兰芳”了,在他们之上,是他们的前辈,所以不在“四大词师”之列。
阿池先生,是老百姓对他的亲切称呼温州鼓词之所以这么“红”,跟阮世池也有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我到温州,曾经问过阮世池,“鼓词梅兰芳”这个称号是谁起的?他说自己也弄不清楚,反正他们在那里传。但是后来据我了解,一个,可能就是干部做的比喻。比如有些地方开会开不起来,但是阮世池到哪里,哪里就轰动。那么开会前就请阮世池过来先唱一段,通知的时候就说“鼓词梅兰芳”来,这样名声就传开来了。所以这个可能是干部讲出来的。干部讲出来以后,得到群众的认可,认可后就广泛流传了。
国家级温州鼓词传承人(黄慈帖/摄)为了了解他为什么这么红,有一次,他到乡下去演出,我说我也去听听看,到底群众反映怎么样。我跟他到瑞安一个乡下。还没开始演出就人山人海,老百姓都叫着“阿池阿池”。这个现场不得了。我坐在村口一个亭子里面,他在那边唱,老百姓听得如痴如醉。现场不下好几千人,黑压压一片。具体唱什么词目记不起来了,但肯定是新词。要想请到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花脑筋从各种路子去请。
《秋江爱社》年另外一个,在艺术上,他有独特之处。他的唱腔比较优美,比较悦耳动听。我跟他接触比较多,他当时为什么唱得如此有韵味呢?他吸收了越剧、黄梅戏的一些音乐曲调,他不是生硬地搬,有时候是把越剧的曲子插到过门中,有时候感觉到又有黄梅戏的味道。当时黄梅戏很吃香的,越剧在浙南也蛮红的,所以这样一来,再加上他唱得又比较柔和,曲艺界称他“娘娘腔”,就是“妇女腔”,很委婉,娓娓动听,比较柔情。他是唱《十二红》出名的,但一度因为这次词目宣扬多妻,不准唱了,他就改了唱一些以才子佳人或者家庭悲喜剧为主的词目。
阮派艺术研讨会上师生欢聚现在人家顶多学阮世池的腔,但是成为派,难。为什么?风格不一样。但实际上唱词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要模仿,但自己要有自己的东西。阮世池也不是模仿过去哪个人,他是形成自己的一套。跟同时代的人比起来,他脸部带了比较丰富的表情。除了吸收生活中的一些表情之外,还借鉴了戏曲演员表演的手法。
阮世池鼓词选阮世池有个特点,他自己会动手,不仅在唱腔,文字方面他也考究的。他的本子我看得很少。本子到他手里,一般情况他自己都要动手改过,以适合他的演唱。他都是根据内容、根据自己的演唱以及群众的爱好,适当加以改动变化。即使内容相同,演唱方式他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做调整,对白还是表唱。温州鼓词艺人中插噱头最早的是阮世池,他不是照苏州弹词搬的,他是自己感觉到要轻松一些,就穿插一些。他在艺术上,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喜怒哀乐(笔者注:阮世池先生用到表演中的喜怒哀乐,张弛有度)
年,浙江省曲协建立的时候,我们筹备组就安排管华山和阮世池两个在里面。年曲艺会演的时候,我让剧作家谭伟写了《不靠天》,加工后,给阮世池唱温州鼓词。参加全国会演的时候,曲艺界对他的演唱和表演都是齐声称赞的。人家说他是“鼓词的梅兰芳”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曲艺界也服的。他的身段和表情,比较丰富,比较传神,像戏曲里的一样。那次他参加演出后,全国曲艺界知道了温州鼓词,而且他不仅是在唱腔上独特,所使用的乐器也独特——牛筋琴,全国只有温州有,也引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