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四十载不舍梨园情访国家一级演员

耕耘四十载不舍梨园情

——访国家一级演员、戏曲名家张民

图/文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琦通讯员李清涛

戏台子上,凡是成了角儿的,都是在科班师傅的教导和自己的磨砺中锻炼出来的。下过苦功,用过心思,体味过百态人生,人才能入戏,戏才能入心。

8月23日至24日,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一部署下,市山东梆子剧院组织参赛队伍赴菏泽市参加全省山东梆子中青年专业演员比赛。经过激烈角逐,市山东梆子剧院张民荣获本次比赛的优秀表演奖。

记者见到张民,是在山东梆子剧院的演播大厅里,当时剧院并没有演出,演员都在排练。院长一声招呼声后,张民从舞台后面走到门口来。若隐若现的灯光,勾勒出张民清瘦的身形。沉稳的步伐、挺拔的身板、宽松的衣服,一杯茶端在手里,戏剧人的独特气质扑面而来。穿上戏服,他就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

在艰苦中发芽

张民,年出生在济宁金乡县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是泰安东平县剧团的戏曲演员。可以说,张民是伴着一声声的戏词长大的。

小时候,张民还上过学,但是家庭拮据,父母只能一边唱戏谋生,一边照顾张民。在张民八九岁的时候,父母开始带着他随团演出。

一次救场,剧团里的老艺人们发现了张民的天赋。当时,剧团要演出豫剧《麻风女》,需要一名娃娃演员,剧团团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就想让张民试一试。

“你去哪边向,我去陈家庄,你去干什么,我去看麻风女,走走走……”张民一开嗓,惊艳四座。小孩子要去看麻风女成亲时的好奇、兴奋的心情,通过他的唱腔、动作、表情表现了出来。老艺人们纷纷夸赞:这孩子没正式学过,却唱得有板有眼,也不紧张,唱词说得也很顺溜,是唱戏的料。

浓厚的戏曲氛围、剧团老艺人的言传身教,再加上特有的天分,戏曲的种子在张民心中发了芽,由此,张民开始踏上戏曲之路。

在磨砺中开花

由于在《麻风女》中的出色表演,张民也越来越多地出演娃娃生,有了不少戏迷。在老艺人的指点下,张民的戏曲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父母的教导,张民开始正式出演一些角色,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

年,张民考入济宁戏曲学校,紧锣密鼓的学习与训练也开始了。“唱、念、做、打,样样都得会。勒腿最难,要把腿抬过头顶,身子要稳。一开始师傅帮着勒,感觉自己就像坐老虎凳一样。”张民说,“当时还小,没有基本功,勒了几次,就觉得腿不是自己的了,走路摇摇晃晃,站也站不稳。”早上不到6点,张民就得起床练功,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其余时间都在加班练习。

年,13岁的张民学有所成,演出也越来越多,主攻须生、老生且能兼文武小生。他饰演的第一个主角是《杨七郎》中的杨七郎。“一听说要打仗,喜坏杨七郎……”唱词一出,观众纷纷叫好,仿佛台上的就是真的杨七郎。

既然唱戏,就得唱好。年,张民考入聊城市豫剧院。正处于变声期的他,一时演不了角儿,只能演传传禀禀的小角色。纵然不能站在台上唱戏,他每天依然坚持喊嗓,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

年,张民拜著名表演艺术家、“非遗”唐派传承人贾庭聚为师。在恩师的教导下,张民的戏曲水平再上一层楼。《三哭殿》中的李世民、《血溅乌纱》中的严天民、《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寇准背靴》中的寇准、《海源阁》中的杨以增、《南阳关》中饰伍云召、《焦裕禄》中的焦裕禄……这些,都是张民饰演过的剧中人。

在热爱中生根

“作为戏曲演员,演什么就要像什么,每一个角色,不管大小,不管主和次。如果一个小将演得好,你照样是大演员。”张民说,“我也演过不少配角,但是演出来以后观众很喜欢,得到了认可,这就算成功了。”

年,中国戏曲红梅大赛中,张民饰演《寇准背靴》中的寇准,在全国百余个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红梅大赛金奖。在此之前,张民已有多个奖项加身:年,在山东省戏曲调演中获优秀表演奖;年,在山东省金旋律大赛中获金奖;年,在中国戏曲名段演唱中获地方戏专业组一等奖;年,获中国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先进个人奖……

传统戏曲的传承,离不开年轻的力量。“唱戏是一辈子的行当,要敢于坚持,扬长避短,多参加一些比赛,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水平。”张民对当代年轻人充满希望。

忠于信仰,甘于平凡。对戏曲的热爱、观众的厚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张民说:“经历40余年的风风雨雨,戏曲已经深深地流淌在我的血液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