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绝活,舞台上的一抹亮色

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js/
在戏曲表演中,技巧不仅关系到艺术家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的方法和途径,也决定着艺术造诣的高低。艺术技巧中的“技”,就是戏曲演员在实际表演中所应有的技法和技能。“巧”强调的是对作品的处理和体现。“绝活”是戏曲表演中最吸引观众的一个看点。绝活是为人物的思考、情绪、环境、思维来服务的。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做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跷功和椅子功《挂画》是折子戏《梵王宫》中的一折,20世纪30年代蒲剧表演艺术家王存才踩跷表演这一剧目,轰动一时,他在《挂画》中应用“跷功”和“椅子功”,把一个喜不胜喜,待要出阁的耶律含嫣,从内心到外形,刻画得淋漓尽致。布置新房时,站在凳子上,腰一扭,膀一摇。种种表演,般般绝技,都是在表现挂画时的喜悦心情。观众喜欢王存才的《挂画》,给他编了“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误了秋收大夏,不误存才《挂画》”来赞美他的顺口溜。一出《挂画》演红了几代蒲剧演员,也成了蒲剧的招牌剧目,各省戏曲舞台也常有演出,豫剧大师陈素真的“甩大辫”演绎的也是《梵王宫》中的一段,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变脸人们一提到“变脸”,就会想到川剧。其实,“变脸”这一特技在历史较长的地方戏中都有,只是各有各的方法。豫剧有大变脸和小变脸之分。大变脸多用于神怪,在瞬间换上铜眼、獠牙和假面。小变脸通过吹粉、抹脸、扯脸等方式,眨眼之间改变脸的颜色,或红,或紫,或黑,或白,有的老艺人在《火烧纪信》中能够变脸九次。川剧的变脸有四种形式,吹灰变脸与抹色变脸和其他剧种差不多,不同的是扯容变脸和运气变脸。川剧的“变髯口”比起变脸更为奇特,可变长、变短、变颜色。帽翅功帽翅功俗称闪帽翅,也就是古代官员戴的纱帽上的装饰。最早是由蒲剧五大名家之首的闫逢春先生创造的。这功夫不仅仅是摇头晃脑那么简单。演员只有脑袋动,完全靠巧劲来掌握“小翅膀”飞翔的去向,全身其余的部位是不能动的,帽翅在飞舞的刹那间,让人目接不暇。如果说芭蕾舞是足尖上的唯美艺术,那么帽翅功就是头顶上的芭蕾舞,在摇曳中呈现出整个戏曲人物的人生。甩发甩发,又称水发,用人发制作,是戏曲中扮演古装角色所用的一种假发。用于男性,即在头顶扎束一绺长发,也称“梢子”;用于女性,则一般象征性地从“大头”右边分出一绺长发,也称“发绺”。根据发梢形态,甩发又可分为“通梢”和“倒栽”两种。发梢呈尖锥状的为“通梢”,发梢齐平的则为“倒栽”。甩发往往在表现角色丢盔落帽或披头散发时,才会显露出来。一般长度以垂至腰间为宜,丑角和穷生略短。甩发功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之一,习称“耍甩发”,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舞动甩发来表现人物激动心情的一种舞台表演技巧。一般包括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甩法,方向又有左、右、前、后和绕圆圈的不同,多用来表现惊慌失措﹑激愤不已﹑悲痛欲绝、仓皇逃命及垂死挣扎等激烈异常的极端情绪或情境。翎子又称“雉翎”,传统戏曲盔头饰品。长约五六尺,由数根雄性雉鸡尾毛相接制成。在戏曲舞台上,据记载最早出现在昆剧中,后在各地方剧种得到广泛运用,生、旦、净、丑各行脚色都有运用,唯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翎子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更好地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当然同时也可增加装饰的美观。翎子功是晋剧的特技。翎子的表演有“摆”、“甩”、“绕”、“单挑”、“双挑”、“单掏”、“双掏”、“抖”、“站立”,等几种。一出《小宴》,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演员虽然流派不同,但归根到底还是以唱为主。可是有了“绝活”,用于表现剧中人惊喜、愤恨、得意、轻佻等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通过头的摆动和身段的变化,使翎子构成各种姿势及形态的高难度技巧。“绝活”在戏曲中的出现、运用,就使观众得到了视觉上的审美效果。戏曲毕竟不是生活,但正如于丹所说,她爱昆曲这种生活方式。在一出出戏目中,一段琴音就能挑起一缕情丝,佳节观灯也能观出那么多乐事。戏曲本身就是一种品位,一种享受,很难得,荡涤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还有这样的艺术能让我们细细品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