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www.xuexily.com/npxxc/npxyl/1188.html大家好这里是诸晓白聊戏,一个传统文化发烧友的诡谈戏说。今天给大家聊聊我们第一期提到的中国戏曲的来源,当时说到了主要是由民间歌舞、滑稽戏和说唱艺术综合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歌舞是怎么发展的吧!诸晓白聊戏第九期原始社会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原始社会的人们用诗、歌、舞融为一体的乐舞形式,表达他们对宇宙万物的祝福和崇敬:“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原始部落的先民,舞动着手脚,摇动着身体,踏着简单的节拍,口中念念有词,所有的一切都在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愿望:祈祷天地神灵赐福给人类,使世界万物丰足兴旺。这时的“葛天氏之乐”代表了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态。原始歌舞春秋时期春秋时代出现了“傩”。“傩”是古人每年在除夕时举行的除鬼驱瘟的仪式。《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逐疫。”这时傩祭的核心人物是方相氏,率众人到居室各处、坟墓的角落,去打想象中的疫鬼。傩在产生初期是一种十分严肃的巫仪,曾有记载,孔子在乡人举行傩祭时,曾换上朝服非常恭敬地前往。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傩”越来越显示出娱人的特点。傩戏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巫风很盛,尤以楚国为最。屈原《九歌》的华美篇章,实际上就是楚地民间祀神歌舞的歌词。从内容上看,《九歌》是对神的颂扬和祭奠,它详细描写了神的形象、神的情感、神与人的关系及祭神的场面和氛围。在《九歌》中我们看到了有着浓郁的南方地域色彩的民间巫歌、巫舞、祝词的有机融合,再次体现出中国艺术精神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九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由民间艺术中的一种竞技表演发展而来的“角抵戏”传入宫廷。《史记》中就有秦二世不理朝政,而醉心于观赏角抵戏、滑稽戏表演的记载。《汉书》中也提到汉武帝接待外邦时,曾举行了场面盛大的角抵戏的演出活动。角抵戏角抵戏在角力的同时又角技艺,是一种集中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魔术等各种技艺的具有竞赛性质的综合表演。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曾记述了《东海黄公》一出具有故事性的角抵戏。这时的角抵戏有着特定的故事情节,有两个演员扮演人和虎,有一定的动作和预先设计好的结局,带有一定的戏剧因素。隋唐时期到了隋唐时代,宫廷歌舞发生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一些用歌舞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的“歌舞戏”产生了,诸如《代面》、《钵头》、《踏摇娘》等。《代面》这个节目的表演者脸戴面具,身穿紫衣,腰系金带,手持战鞭,踏着乐曲的节奏,做出种种指挥拼杀的舞蹈动作,已经发展到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某种歌舞性表演的阶段了。钵头《踏摇娘》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出歌舞戏,他从北齐至隋唐在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下,成为唐代十分著名的一个节目。它演的是一对夫妻吵架的故事,扮演丈夫的演员扮相丑陋,表演滑稽,扮演妻子的演员相貌端庄美丽,边唱边舞,演出中还有帮腔。夫妻之间彼此殴打的场面又是角抵之态,人物、故事情节、歌舞表演、音乐伴奏、服装(男演员穿女人衣服扮演妻子)、化妆(面红烂鼻)等艺术成分统一在一个节目里,我们可以说,《踏摇娘》已经初具戏剧的规模了。唐代踏摇娘演剧图以上这些便是古代歌舞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影响戏曲形成的主要因素的过程,看完这一期的诸晓白聊戏是否对戏曲更了解一些了呢?您的支持就是晓白创作的最大动力,喜欢晓白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