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志刚记得那还是在年8月12日,也是甘谷县金山镇张家庙戏场的最后一场戏,由甘谷县冀兴秦剧团倾情演出,这场的戏曲的名字叫做《福寿图》,又叫《三子争父》。说起这部戏曲,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传统戏曲,结合江苏淮剧由甘谷县冀兴秦剧团改变而成。这场戏曲讲述的是书生王义进京赶考用尽了盘缠,最后不得已将祖父之物福寿图出售,巧合买主张孝为了给他的父亲过八十岁的生日。于是,便慷慨的以十两银子买了回去。但在张孝离开不久,王义因为太过兴奋加之赶路匆忙之中把好不容易得来的仅供自己赶考使用的银子全部丢失,而张孝之父张耕儒将所拾到的银子归还给了王义,王义在万分感激之下便认其为义父,回家后张耕儒被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不孝儿媳给赶出了家门,在大雪纷飞中其走着走着就晕死过去。恰巧被石憨夫妇收留并认作义父,张孝回家后见父亲不在了,便把赵氏痛打一顿,然后两人到处寻找其父,当行至一个闹市时,张孝让赵氏在这里看着,他去讨点食物,此时的赵氏早已饿的肚子咕咕叫,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赵氏用一个馒头把这幅图给贱卖了,张孝回来后得知此时,便和赵氏一起到处寻找这个用馒头换图的人。此时,王义有幸考上知府,也在化妆打扮成百姓的模样到处寻找义父张耕儒,看到他曾经出售的那副图就在石憨的家里,于是,索要此图并和石憨打听义父张耕儒的下落,但石憨错把王义当成了不孝子张孝,遂对他大打出手,拳脚相向。继而,王义不得已的情况下让公差去石憨家里偷图,石憨追至公堂才知道自己错打了人,而偷图的人竟然是自己错当张孝打的那个信任知府大人王义,他更没有想到这个王义竟然也是自己义父的义子,张孝夫妻两人也赶到了。最后,上演了一场三子争父的感人故事,而这一天,正是张耕儒老人八十岁的大寿,当看到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儿媳妇都那样兴高采烈,热热闹闹的给自己办寿,他心里甭提有多高兴,真是用那句:“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不老松”形容甚为恰当!这场戏以悲剧出场,以喜剧结束全面的表达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轨迹,而张耕儒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日常的生活中所经历的这些酸涩,痛苦,折磨,纠结,以至于最后的心情舒畅都与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息息相关,难怪为很多老百姓所熟知,所记忆犹新!我在想,如果把这场戏之当一场普普通通的秦腔的话有点表述不太准确,它应该是一场通过演员活灵活现的角色表演而深刻的塑造出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一场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关于以“忠、义、仁、礼、孝”为主题的教育!下面是我那天用手机在张家庙戏院现场所拍摄的一些照片大型秦腔《福寿图》现场拍摄剧照之一大型秦腔《福寿图》现场拍摄剧照之二大型秦腔《福寿图》现场拍摄剧照之三大型秦腔《福寿图》现场拍摄剧照之四大型秦腔《福寿图》现场拍摄剧照之五大型秦腔《福寿图》现场拍摄剧照之六大型秦腔《福寿图》现场拍摄剧照之七大型秦腔《福寿图》现场拍摄剧照之八大型秦腔《福寿图》现场拍摄剧照之九作者简介张志刚,甘谷县金山镇人,甘谷县作家协会会员,理事;自办头条号/文字:文字让生活更美丽;头条号/视频:走进生活感触美;头条号/视频:一个农民的乡愁,搜狐号;天水民间文学;百家号:天水传统文化等多个自媒体平台,自考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本科学历。曾先后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自治区总队第三支队服役,退伍后,曾在富士康科技、侨云科技、伯恩光学等公司担任过保安队长、安全主任、安全工程师及行政主管等职务,并独立承办过企业日报和月刊。期间,创作了许多乡村气息浓郁、体现民俗文化的诗词、散文和纪实文学,作品散见于《江门文艺》、《深圳特区报》、《晶报》、《南方都市报》、近两年以来,其回乡发展,在甘谷新闻网,天水广电网,天水圈子,天水城市在线,天水新闻网,天天天水网,甘肃文化产业网,甘肃书画网等报刊,网站发表过很多的作品,深受群众的喜欢。本文作者照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