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唱响传承保护秦腔吼出文化自信

11月26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这部全国首个关于戏曲保护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对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和保障措施作了立法规范,并将于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秦腔在陕西的振兴发展有了法规认证,获得了新的动力引擎。

(国家一级演员仝凤琴让“踩跷”绝技重回秦腔舞台。)

薪火传承在困境中挣扎向前

秦腔,别称“梆子腔”,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传承,秦腔已如面条情结一般融入老陕人的生活当中,成为镌刻在血脉当中难以抹去的陕西印记。正如著名陕西籍作家贾平凹所说:“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但就是这样一门如图腾般的艺术,却在进入新千年后日渐式微。据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统计,目前陕西剧种仅剩下25种,全省从事秦腔和地方戏曲的专业剧人员已不足人。曾散布全国的秦腔班社,如今“门前冷落鞍马稀”。一门传承了几个世纪的传统艺术究竟为什么走入发展的困境?未来又该如何强健筋骨,重振雄风?

(不断推陈出新,满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