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校园」出品
什么样的事业,
值得中国青年薪火相传二十余载?
什么样的选择,
让一批又一批人大青年奔赴远方?
走近这群“支教人”的故事,
或许就会找到关于选择的回答。
吴秋翔,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本、硕、博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两度获得吴玉章奖学金。年从商学院本科毕业后,作为研究生支教团首批赴云南兰坪支教的志愿者,全心投入当地教学工作和公益事业。回到人大教育学院后把支教经历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推动相关政策完善和实践性成果转化。
No.1结缘教育人生转折
从年以来,在人大的十余年间,吴秋翔的身份经历了三重转变。从朝气懵懂的商学院本科生到在云南兰坪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再到如今成长为一名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研究者,这是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也是追寻并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的过程。
在人大的前半段时间里,作为一名锐意进取的学生骨干,吴秋翔活跃在各类学生工作中,也因此与教育初次结缘。“红船领航”“求是思源”“毕业银行”“三走”,这些人大学子耳熟能详的活动,他都曾是主创团队成员或是相应届次的学生负责人。在首期“求是思源”的支教项目中,他负责设计了一套沿用至今的“SMILE”微笑成长课程体系,并与同学们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开展支教活动。
支教时与当地教师共同发起建立
第一个学生心理俱乐部——“心语社”
给学生们做团队熔炼
鼓励学生说出心声
年本科毕业后,他成为了人大研究生支教团首批赴云南兰坪支教的志愿者,并全心投入于当地的教学工作和公益事业中。学生的经历和基础各不相同,教学也需花费大量心血和精力。吴秋翔坦言,学生们虽然会有上课调皮、不愿做作业等问题,但是“他们眼眸纯净、待人真诚、愿意在你的陪伴与鼓励下试着一点点改变”。也正是站在老师的视角,吴秋翔才明白,除了教学之余还要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身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回到人大开始研究生学业后,吴秋翔全心投入到教育研究中,他的研究主题也与支教经历密不可分。例如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招生计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