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拿捏文物命脉
方寸中穿越千年时空
屏息凝神
让残缺的文物重获新生
他,就是90后文保工作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口沉银遗址文物保护修复现场负责人--鲁海子▼
鲁海子个人档案
鲁海子,90后文保工作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口沉银遗址文物保护修复现场负责人,年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工作。年江口沉银遗址正式开启发掘,秉承“文物保护先行”的理念,鲁海子和同事将办公地点搬到了考古发掘现场,摸索出一整套对大规模金银器应急性保护操作流程,参与修复江口沉银遗址出土文物约件(套),还原文物的原本样貌,并从中发现更多珍贵历史信息。他对待文物有敬畏和热爱修复文物有耐心和细心今天让我们听听鲁海子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昨天发掘出了一百多件银器,需要在今天之内完成这些文物初步的清洗、脱盐、干燥以及封装入库工作。”
▲鲁海子(左)和同事在江口沉银遗址发掘现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3月23日,在江口沉银遗址文物保护和修复现场负责人鲁海子带领下,小编来到设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室中,一堆看起来黑黢黢的“铁块”,却是刚发掘出的货真价实的银元宝。
年,江口沉银遗址正式开启发掘,数以万计的金银器浮现出世,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百年来“张献忠沉银”的民间传说。
作为国内首次内水区域水下考古发掘,江口沉银遗址考古项目创新运用了许多前沿理念和方法技术,包括设置现场应急文物保护工作室,以便将发掘与文物保护同步进行。
去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申报的“江口明末战场遗址部分出水金银器保护修复”荣获了中国文物学会等单位组织评选的“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对鲁海子这位年轻的90后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从第一次接触金银器的保护修复,到如今担当现场负责人,一整套操作流程已熟稔于心,但“越做越觉得对文物要有敬畏和热爱”。
回忆自己的选择,鲁海子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就入了这一行,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自己“对文物始终有一种兴趣”。
▲鲁海子在进行三星堆出土金器的文物保护工作。
跨入这一行,鲁海子发现实际操作跟学校所学及自己所想的大有不同。跟随前辈们的步伐,经历了几年实践,参与到若干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和一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中,才逐渐“找到感觉”。
年,江口沉银考古项目启动,这也是鲁海子参与的第一个大型考古发掘项目。秉承文物保护先行的理念,项目于发掘现场设立了文物保护工作室,文保人员进驻考古发掘一线现场工作,文保工作室配备有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内窥镜、烘箱、pH计、木材水分检测仪等设备。
鲁海子还记得刚到发掘现场时的震撼:大大小小的金元宝、银元宝、金首饰、银块等密密麻麻,堆积如山,有时候,半天时间里就能清理出两百多件金银器。
发现如此大规模金银器,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十分少见,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之深埋于水底的特殊保存状况,文保人员面临着许多第一次。
但经过不断地磨合和探索,他们渐渐有了心得,并最终形成了一条看不见的“流水线”。
鲁海子认为,要做文物修复,首先要搞清楚文物的“脾气和秉性”。文物修复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手艺活”,是精细的工作,需要十分耐心,急不得、躁不得,有一定的“强迫症”最好。
小编了解到,鲁海子曾参与修复的一件金手镯,被人为打压成几乎像是回形针一样的形状。“只能反复多次缓慢退火,然后使用橡皮锤敲打等方式一点点进行矫形。看起来简单的操作,实际上花了差不多四五天时间,金镯才初步恢复环状。”
鲁海子告诉小编,如今已修复的江口沉银遗址出土文物约有件(套),包括金银类的杯碗等容器类,耳环、发簪等首饰类,以及带扣、纽扣等服饰类文物,修复后的部分文物先后在国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展出。
相较于考古现场发掘来说,文物保护和修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会在考古现场发掘结束后依旧持续非常长的时间,一方面是还原更多文物的原本样貌,另一方面也可不断探索文物的保存方法,延长文物的生命。
用匠心修补时光残片鲁海子怀揣一颗匠心,日复一日跋涉在静止的时间里修复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件器物让我们一起,为他点赞!end采写:徐燃涂沥丹编辑:翁光建审核:帅佳素材来源:川观新闻往期推荐37天!彭山速度刷新四川项目用地报批纪录
进入盛花期!彭山这片芍药花海,美得很!三行情诗,开启彭山的心动模式!
我就知道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