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帆
戏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是文化的生命力,赵智宝先生浓墨重笔书写《西岐戏苑》,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副西岐戏曲文化传承的生动画面。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在一起不是说张班长,就是说王班长,不是说唐娃子,就是说成娃子,不是议论《铡美案》,就是议论《黄河阵》...,老百姓对戏曲的熟悉与对角色的喜爱,就融化在日常的生活里,田间地头,牛圈马棚,不时会传出秦腔声,夜行路上,吼一段慷慨激昂的唱段,就不显得走夜路的孤独,迷恋秦腔戏曲艺术,几乎是老一代秦人的集体意识。
确切的说,文化是群体人追求生存质量和社会正义的一种意识流,在我国的历史上,为什么杨家将的戏流传不衰,是因为民众对保家卫国思想和行为的崇敬;为什么包公的戏流传不衰,是因为民众对清官的爱戴与渴求;为什么民众爱看《打镇台》?是因为民众对高官“盛气凌人”恶行的蔑视;为什么《窦娥冤》一类冤屈案情的戏流传不衰,是因为民众对社会公正的诉求与期盼;为什么《铡美案》的戏流传不衰,是因为民众对“巴高望上、喜新厌旧”丑恶道德的痛恨...。民众对戏曲剧情喜怒哀乐的所有表达,都是民众对社会正义文化的渴望与需求。
书中部分演员剧照,下同
借故思今,一度来的低俗小品文化热,是部分国人对文化形态的需求变态,其中这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每当社会缺失正义文化时,或每当社会缺失民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文化时,或每当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相悖时,民众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阻抗机制”,这种情绪化的阻抗心理一般都是人性的消极取向,沉迷低俗娱乐就是这种消极阻抗心理的一种释放,别说喜欢上欣赏低俗小品,就是吸毒、赌博、卖淫、嫖娼那些被历史否定的文化形态,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都能呈现出死灰复燃的态势,这是文化迷茫的国人自己对自己文化的严重迷失。
赵智宝先生是文化人,他深知民族文化的深沉与曲折,老骥伏枥,写下《西岐戏苑》这部书,不要以为这是赵智宝先生迎合世俗为戏子立传,而是给文化迷茫的国人挖掘并展现出了一帧戏曲文化精彩的人文浓情与艺术墨宝。
戏曲内容是戏曲的灵魂,没有人文情怀的戏曲是流传不下来的,像我这一代人是看文革样板戏长大的,那种打打杀杀的场面,留不下多少人文记忆,第一次吸引我的倒是秦腔剧目《周仁回府》,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允许古老剧目上演了,在西北机厂礼堂里,邀请西安易俗社演出,著名秦腔艺术家李爱琴表演周仁,把周仁对哥哥一家人的那情那义,表演得淋漓尽致,十分生动与感人。那种人之情,那种人之义,与当今官场、商场的勾结、利用、互斗就根本没法相比,就在看《周仁回府》的一瞬间,对于喊了几十年革命口号的我,突然意识到秦腔真是一种传统“高台教化”的艺术,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俭、廉”的文化精髓,就蕴含在戏曲里。
人文是戏曲自然传承的密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
秦腔剧本据统计有本,剧情涉及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不要轻薄这些历史剧目,她真的可以敲打国人变态了的灵魂,很多古老剧目只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是人类对守望相助之情的潜意识认同,我想,作者赵智宝先生能写《西岐戏苑》,一定有他唤醒国人灵魂迷茫的一番匠心。
《西岐戏苑》作为文化大餐,为大众遴选了极其丰富的人文优秀剧目,《文王回西岐》《甘棠清风》《铡美案》《三滴血》《窦娥冤》《五典坡》《黄河阵》《回荆州》《游西湖》《生死牌》《二进宫》《八件衣》《打镇台》《白蛇传》《法门寺》《长坂坡》《斩单童》《柜中缘》《三娘教子》《朱春登放饭》《千秋忠烈》《庵堂认母》《狸猫换太子》……从这如此丰富多彩的剧目中可窥见一斑,昔日西岐大地上的戏曲历史和人文情怀是多么的厚重。
挖掘这一厚重的戏曲历史,赵智宝先生是下了功夫的,从《西岐戏苑》一书中我们可知,当今的岐山人民剧团,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四年(年),至今已有年历史了,永顺社是岐山戏曲社的乳名,蔡家坡胡平人高玢是岐山永顺社的创始人,后来有凤鸣社、忠信社、益丰社和众多小班子,六河、黄家、焦六、罗局、北星、安乐、王其、朱家坳、杨柳村老戏班子,一直存在到文革前,在这漫长的年里,高玢、李腾蛟、韩清芳、王鸿骞、郭玉田、王志德、候方伯、马干城、李祥辅、净玉亭、刘忠信、张天书、王庆清、王云飞、邢来贵,都是岐山戏曲社团的一代一代传承人,赵智宝先生的《西岐戏苑》,为今人揭示了这一鲜为人知的戏曲历史画卷,从戏曲传承史实中让今人们领悟,原来绅士阶层,是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啊。
秦腔起源于西府岐山,周公姬旦制礼作乐是戏曲起根发苗的大文化背景,从先秦至唐代就有了雏形,宋、元、明、清趋于成熟,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年)。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演唱梨园,梨园乐师李龟年所作的《秦王破阵乐》,是最早成型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元曲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元代人关汉卿是戏曲《窦娥冤》的编剧,明代陕西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是秦腔社团的创举,后来,秦腔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叫同州梆子,西路叫西府秦腔,南路叫汉调桄桄,中路叫西安乱弹。清乾隆时,陕西秦腔名角魏长生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秦腔艺术源远流长,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智宝先生的《西岐戏苑》,无疑是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上又点燃了一把火。
秦腔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传承,说明了秦腔对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与作用,她是陕、甘、宁、青西北五省民众精神生活的主要食粮,在西北民间,人们不一定知道谁是省长或县长,但生活在清朝或民国年间的老百姓,一定知道张班长、王班长,生活在当今的西北人,不一定知道岐山县长是谁,却一定知道岐山有个丁良生,赵智宝先生在《西岐戏苑》里,为我们展示了层出不穷的岐山籍秦腔戏曲表演艺术家。王彦奎、王天民、张德明、傅志忠、张风财、王学琴、梁宏丽、杨元丽、武招娣、贺冠玉、张兰秦、丁良生、李君梅、邵英、田碧媛、王鸿斌、谢红娟、郑春林、王爱琴、樊芳宁、郭君芳,正是这么多名家的存在,才彰显出岐山大地上的人杰与地灵。
秦腔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表演艺术绝对属于天赋,唱腔、音韵、板式变化多端,角色刻画入情入理,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顶灯、咬牙转椅等表演绝技,都得有硬功夫,比如“鞭扫灯花”我们这一代人从没见过,《西岐戏苑》在介绍王彦奎王班长的篇章中,给读者展示了这一精彩的场面。
“《黄河阵》的“鞭扫灯花”是他的拿手绝技,戏中王彦奎扮演的闻太师一出场,只见他双手挥动三尺余长的两条鞭,左右开弓,不上不下,不轻不重,鞭稍上的“錶花”正中舞台两边两盏油灯的灯芯,灯不灭,油不倒,碗不打,霎时间只见整个舞台灯花飞舞,令人眼花缭乱...,闻太师败阵逃走时一招“闪麒麟”更是叫绝,眼不看灯,挥鞭向后,背身扫灭灯花,整个表演干净利落、纯熟精湛。”。
王彦奎的“鞭扫灯花”独树一帜、演技一绝,赵智宝先生记叙岐山一代秦腔宗师王彦奎的这些文字,读起来真令人赏心悦目。
“秦腔梅兰芳”在我这一代人的脑子里就是空白,《西岐戏苑》给我们补上了这一缺憾,西安易俗社誉满长安的秦腔旦首演员王天民是咱岐山雍川镇唐家村人,誉称“秦腔梅兰芳”,《蝴蝶杯》中的卢凤英、《柜中缘》中的许翠莲、《杨贵妃》中的杨玉环、《葬花》中的林黛玉,这些端庄持重、雍容雅致的旦角都非他莫属,王天民在易俗社担纲领衔演员30年,西安解放初期,王天民曾是贺龙、王维舟、贾拓夫、习仲勋等领导人的座上客,其扮相的腻、身段的娇、做工的细被戏曲评论家所称颂,在戏曲界,王天民是录制秦腔唱片的第一人。
《西岐戏苑》中,二十一位秦腔艺人的传记都写得引人入胜,王德明的须生扮相、傅志忠的小生扮相、张凤财的周瑜扮相、王学琴的苏三扮相、梁宏丽的裴生扮相、杨元丽的黄桂英、白素贞扮相、武招娣的穆桂英扮相、贺冠玉的李彦贵、杨宗保扮相、张兰秦的包拯扮相、丁良生的王震扮相,都成为秦腔爱好者抹不去的美好烙印。李君梅、邵英、田碧媛、王鸿斌、谢红娟、郑春林、王爱琴、樊芳宁、郭君芳,都获得过不同的秦腔艺术大奖。
山潮水潮不如人潮,《西岐戏苑》为读者收藏了这么多西岐秦腔艺术明星,一个个绚丽多彩,光鲜照人,赵智宝先生让我们认识到了西岐大地人才济济,让读者深深感受到西岐戏曲文化艺术的深沉感染力。
戏曲繁荣是一个地区繁荣的重要标志,《西岐戏苑》是讲岐山故事的一本好书,岐山人有义务有责任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自己家乡的人和事,读读赵智宝先生的《西岐戏苑》,无疑是认识家乡的开始。
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五位大圣祖的家园,轩辕黄帝和医圣岐伯的故里就在咱岐山,创建农耕文明的圣祖古公亶父、创建周文化的圣祖周文王姬昌、创建制度文明的圣祖周公姬旦也都是咱岐山人,岐山人文底蕴丰厚,赵智宝先生的《西岐戏苑》不限于为岐山戏曲立传,对于挖掘岐山这座周文化富矿和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时代意义。
完稿于年正月初一
作者简介
杨帆,岐山县老科协专家服务团副团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