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民歌与雷州歌的唱腔比较之研究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https://news.360xh.com/202003/23/56276.html

雷州歌,简称雷歌,它是流行于雷州半岛的地方民歌。在雷州半岛上,不论是城镇乡村还是在森林田野上,只要有雷州话的地方就有雷州民歌。它是雷州人民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创作的一种以表达情意、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口头文学和唱腔艺术。因语言的隔阂,外地人难以欣赏里面的趣味,希望在吸收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和渗透时代的信息去不断创新,使得雷州歌这一文化艺术瑰宝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扬光大。   雷州半岛在我国的广东省西南部,它的主要方言是“雷话”,来源于福建的闽南话(莆田话),从元代已经基本形成。雷话则属于“闽南语系”的一种方言,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南宋末年,为了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雷州半岛,带来了莆田话和闽南文化,促进了雷州话的形成。据明万历《雷州府志》记载,当时雷州话叫“东话”或者“客话”,其特色是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许多基本词汇与潮州话和蒲田话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话、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一、雷州人文历史环境   雷州人分布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主要有各县(市、区)包括现在行政区划上的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及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此外,廉江市南部、坡头区西部也有雷州人的分布,人口大约有多万。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名列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及其早期的音乐文化。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楚越的势力范围。据历史记载,公元前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雷歌是雷州人民在宽广、辽阔的大自然中进行个体劳动或集体劳动时用雷州方言吟唱的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它是湛江市近万讲雷州话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瑰宝。在今日的雷州,雷州歌仍广为流唱,所有土生土长的雷州人对它都不陌生。每当夕阳西下或月凉如水的夜晚,人们都可以看到雷州市民们唱着雷州歌的古老民俗,“有心不怕漂江水,竹枝当橹叶当舟,藤断自有篾来驳,船到滩头无使油,”由此可以看到雷州歌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大,它的内涵又是多么深刻。年在海康县(今雷州)成立了雷州歌研究会,该会还出版了会刊《山捡花》,歌集3本,还多次举办规模盛大的歌赛,开展雷州歌学术研究,培养出一大批新秀。

  二、雷州歌的艺术特点   雷州歌的唱腔只有一种腔调,也就是“流行腔”,它的运腔基本在第二句,句尾则有基本的音型,一般多以阳平为稳定音结束。雷歌的演唱语言是雷话,雷话有17个声母,47个韵母,8个声调,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雷歌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比较贴近生活,渗透着较强的人文精神,并采用赋、比、兴、重叠、双关等多种文学表现手法。雷州歌的演唱形式十分多样,如对唱歌、独唱、班本三种。还有把雷歌引入到其它雷州艺术形式的生活中,如人龙舞、吴川三绝、舞鹰雄、傩舞、蜈蚣舞、文车醒狮、雷剧,使之更具浓郁的民间色彩。早期的雷州歌在演唱时,一般没有伴奏,喜、怒、哀、乐唱的都一样,只用锣鼓起板收板。   雷州民歌通常习惯按照歌词内容来进行划分,如劳动歌、生活歌、情义歌,咏史歌等等。对唱歌,一般是一男一女之间进行的对唱,犹如东北的“二人转”,有问有答,互相应和。歌词的内容多多少少是以古论今或者是生活常识考答,也有一些是猜字谜语的。其歌词内容可分为抒情说义、刁难谩骂和谈天论地三种类型,是由村庄或街道出资请职业歌手演唱。口头歌,是广大雷州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经过口耳相传,只有较为经典的歌曲才被民间爱好者记录保存下来,它是雷州民歌中流传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歌。口头歌在结构上有些是单独的一首四句七字,有些是几首成一组。榜歌相传最早出现是在清代乾隆年间,代表人黄清雅。因为语言的关系,通常都是由本地一些文人雅士自己组织的,一般很少有官方参与。它的整个顺序是先出示题目、征集歌曲、名师评选、定名次,最后出榜公布发奖金。榜歌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品也在相应的减少。在清朝早期政府对榜歌的创作没有限制,而且鼓励大家创作。到了清朝咸丰以后对榜歌的创作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出现顶头、限制韵脚的状况,还不透露题目,这给创作者带来了很大的难处,再加上一些群众不识字最终无法参与其中,到了最后也只是一些文人雅士用来消遣的一种文字游戏而已。文革前,榜歌的资料大部分已经流失,最后保留的一些资料如今保留在雷州市的文化馆。文革后,为避免这一文化的消失,雷州市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榜歌赛,让榜歌得以延续。

  三、雷州歌与传统民歌音乐特点之比较   民歌是各个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民歌都与该地区的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雷州民歌与客家民歌、潮汕民歌、广府民歌被称为广东四大方言民歌,虽然同样被视为国家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但在音乐内容和唱奏方面呈现出不同方言区之间的地域性风格差异。   (一)在唱词格律方面。雷州民歌唱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谣发展为歌后,唱词的格律很严谨,基本上是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四、三分顿,一、二、四句押韵,二四句对押韵的要求更为严格,且二、四句的第四字和第七字要求必须是平声字。例如:   一罐能煲百家米,一餐能尝百家味。   一日能会百家客,一世能眠百庙宇。   从雷州歌演变为雷剧后,其唱词的格律也有所变化,第一:加了“歌垫”,也就是每句的句首可加二三个字,从七字句变成了十字句,三、四、三分顿。第二:增加“歌藤”,在第二句之后也就是按第三句的句格多写一句或几句,然后按照第四句的句格写最后一句。例如:

  前旬侯,这边也走那边走。   如今日,屈脚圆圆落人盘。

  (二)在调试方面。雷州民歌全部都是以单声部的形式出现,其调式常见的有羽调式、商调式,也有宫调式。羽调式:雷州歌的羽调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调式,其旋律主要是在sol—mi大六度间进行,很多乐节的分音是落在羽音上,强调终止时羽音的主音性质。徵音虽是全音到羽音,但在旋律进行中也只是具有导音的作用,而宫音和商音在旋律中却常常使用到。羽调式的属音(角)使用比较少,因其作用不大,所以在一些乐曲中甚至不用。商调式:雷州歌的商调式在对唱中用的最多,其旋律主要do—la大六度进行,很多对唱一开头的搭腔就用了do音,并且用了si音,不仅扩大了旋律的活动范围,也增加了旋律的色彩和效果。商调式在乐节与乐句的终止通常都落在商音上,同样表示出主音的性质,do音起导音作用,属音la的作用不大,因此使用不多。   (三)在曲调和音域方面。由于雷州歌是群众口头创作,自由清唱,据字声音,没有严格的曲调,只有一个曲调骨架,所以曲调古朴,但意蕴深厚,内容形象生动,比较贴近生活,渗透着较强的人文精神。因此节奏比较自由,曲调进行平稳,音域不太宽,大多数是在4—5度之间,最多到6—7度,极少6度以上的大跳。

  四、雷州歌与传统民歌唱腔特点之比较   (一)咬字、吐字。唱功是戏曲表演四功之一,为四功之首,足见其份量之轻重,是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雷州歌的唱腔是用雷州方言(雷州话)来唱的,雷州话的字音比较特殊,它闭口音,不送气音、鼻音韵母、断尾音等,要求唱中露字,词意语感明晰,“以字带声”,即从“字正”中求“声亮”。唱的咬字跟日常说话发音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它需要强调突出,需要拖腔,通过咬字把歌词的内容表现出来。与传统民歌相比,它的吐字头慢、发音过程长、每个字所占的音值时值长。每句的第四个字与第七个字都要拖上半拍以上。例如:“你”字的雷州话跟普通话的发音是不一样的,雷州话“你”是相当于普通话的发音“路(lu)”,其声母是L,首先咬住舌尖顶住上齿龈,不顶满,让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声带颤动,由弱渐强用气息向前送。由于雷州话的个别词跟普通话也很相近,例如“老爷”,它只是在音节上有一点点变化,“老”字的普通话是第三声,而雷州话的“老”字是第一声,“爷”字一个第二声,一个第四声。做到准确的咬字吐字,可以用朗读的方法去练习,但必须带着气息夸张地朗读歌词,体会各个发声部位的感觉,注意语音、声母、韵母的变化和字音的准确,做到朗诵诗韵的抑扬顿挫。   (二)气息、支点、共鸣。气息支持是指歌唱时对呼吸控制的一种要求,一般的歌唱呼吸都是采用腹式呼吸胸腹呼吸和呼吸法,保持一定的吸气深度;支点就是气与声带交汇时的作用点,其实支点可以说是一种感觉,在丹田的位置;共鸣主要是对歌声起到放大和美化的作用。雷州歌的字尾带有拖腔,这很考验一个演唱者的气息、支点的问题,就好比“呃”字拖腔,一定要起音有声音与气息相搭的支点,也就是说字头要有爆破力,首先从气息的支点去做,我认为气息的支点是声音动力的源泉,想象自己肚子里有个皮球,用气息去拍它,找到这个支点然后发声,只有在气息支点的支持下,以气息作为发生的支点,我们才能控制并自如地运用声音,没有了气息的支点,所有的气息全部都憋不住,就会出现漏气、声音传不远的现象。

  雷州歌中一般不会出现太高的音,它的高音歌唱技巧跟前面的拖音的唱歌是一样的道理,首先是用胸腹呼吸把气息吸到丹田处,把气憋好,这时横膈膜是两肋向外的状态,整好憋气的位置就是支点的位置,在支点上发力,同时有一个向面罩共鸣上走的一个力,也就是有两个互相的力,声音也是利用气息从弱渐强的感觉把声音送出去,而达到长音后面有泛音的出现,这样的声音才会显得比较的饱满、圆润,送出去的声音到最后也要归韵到气息上。   虽然现在的雷剧还是会受到语言载体的约束,难以与外地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市场竞争压力大,但作为雷州半岛的子民们有责任把它继续传承下去,大胆去突破和鼓励创作具有时代信息的新雷剧。而雷州民歌真真实实地放映了雷州人民的生产以及生活的点点滴滴,随着不断地发展与进步,铸成了千千万万雷州人的乐观顽强、不畏艰难的性格,维护了整个雷州半岛的安定和繁荣。近些年,学术界对国家非遗雷州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粤西地区的高校也把它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引入课堂进行传承,同时,湛江市的党和政领导也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