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叶书
父亲对京剧的爱好可谓痴迷。对京剧,尤其是梅派,父亲百看不厌、百听不烦。或许对国粹太过于偏爱,以致于父亲特瞧不上歌舞小品类,时有厚此薄彼的偏激言辞。
父亲在天津工作时,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开始跟随天津名票友学京剧,手眼身步法一一学来。当年一起学京剧的人当中,父亲现在还记着名字的有:张宗奎,孙洪文,崇洪奎,王文众,庄子良,拉弦的叫杜仲。父亲学的是梅派,说梅派好听。年父亲作为票友正式登台演出。参加演出的都是高级票友,比如其中有给马连良拉过弦的。
父亲每个礼拜有好几次演出,年6、7月份和年8、9月份,母亲带年幼的姐姐、哥哥在天津待过一段时间,一有演出父亲就带姐姐去观看。
年大年初一在天津市大礼堂演出,父亲扮演苏三第一次作为主角登台,演女起解一场,给父亲打鼓的是张士玉(音),全场观众达几千人。父亲主唱女起解结束,接下来由另一个厂子的一位女票友扮演苏三出演三堂会审。王文众扮演王金龙。
众所周知的原因,年3月份父亲带着全家逃荒,辗转到了辽宁省新宾县落脚。刚到10来天,新宾县举办铁路开工典礼文艺演出,父亲报名演唱了京剧霸王别姬(南梆子)中的一个片段,宁津的一个人拉弦伴奏,演唱录音全县广播。
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每次用自行车载着我走亲戚或者进城,总是一路上小声哼唱京剧。
耳濡目染,我幼年童年时期特别喜欢学唱样板戏选段,知道每部样板戏中主角的扮演者是谁,知道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知道了四小名旦之一的李世芳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
我的日记里记着年11月12日那天在老家,曾经陪着父亲从头至尾看过一出京剧——中央11频道播出的传统剧目《红鬃烈马》,我边看边问,父亲对答如流、兴致盎然。那是我从头至尾欣赏的唯一一出传统京剧。
父亲欣赏京剧的条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逐渐改善,从收音机开始,然后电视机、影碟机。中央台戏曲频道开播后,父亲十分欣喜,自然成为忠实观众。后来有了MP4,再后来有了迷你便携式音响。每次下载京剧唱段,都是父亲先把喜欢的京剧演员和唱段列出名单,我再根据名单从电脑上一一筛选下载,有时父亲坐在旁边边听边选。父亲每天清晨散步一路听着钟爱的京剧,乐在其中。
父亲对中央台戏曲频道的节目单了如指掌,播放京剧的时段,父亲很少错过。给父亲打电话,十有八九传来电视上的京剧唱腔。每次回老家或父亲来我们家,我们都会和父亲一起看这个频道,边看边听父亲讲解。从每出京戏的主题、情节、戏中的人物,到每位演员的派别、姓名、年纪、师傅、徒弟,再到拉胡弦的是谁以及每个著名的拉胡弦人的姿势特点,……父亲都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然而,对京剧如此挚爱的父亲,在年,却因声带上的一个玉米粒大小的的息肉,永远失去了唱京剧的嗓音条件。我曾经问过父亲:小声哼唱也不可以了吗?父亲正色道:你以为这像唱歌那样随意吗?虽然此言有失偏颇,但也由此可见京剧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之神圣。
最为遗憾的是父亲没有留下一张京剧扮相的照片,没有留下一段当年唱京剧的录音。如今有了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这一遗憾却永远无法弥补。父亲当年舞台上的扮相与唱腔,全家人里只有当年年幼的姐姐作为“特邀嘉宾”得以亲眼观赏和聆听。
——年初稿.7修改补充
90岁父亲的笔迹
壹点号一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