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台海网]
发掘民间工艺宝藏探索有效传承之路
厦门市民间工艺精品展今日落幕,民间工艺如何传承创新的话题引人 台海网11月21日讯据厦门日报报道一场代表着厦门民间工艺高水准的展览——“永远跟党走”厦门市民间工艺精品展,今日将在厦门文联艺术展览馆落幕。
展览共展出百余件工艺美术作品,既有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知名民间艺术家之作,也有刚刚投身民间文艺事业的新秀作品,涉及影雕、漆线雕、纸艺、美术、瓷器、锡雕、木雕、核桃雕等多个门类,可谓是厦门民间工艺的“宝藏秀”。
民间工艺源于民间、兴于民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此次展览,可以窥见厦门市民间工艺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民间工艺如何传承、创新话题的 漆线雕摆件《四方至尊》。(蔡水况、庄南燕)
惠和影雕《惠安女》。(李雅华)
农民漆画《翔安拍胸押》。(纪小平)
厦门民间工艺
曾涌现出一批大师名作
厦门民间工艺成绩斐然,曾涌现出一大批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喜获过5项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尤其是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参观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厦门民间文艺大放光彩。
此次展览展出的工艺美术作品,独具匠心,令人赏心悦目,每个微小细节的打磨都凝聚着艺术家们的心血。除了众人比较熟悉的漆线雕、惠和影雕外,还有一些小众的民间工艺同样让人惊喜。
林翰冰的鱼骨画作品《光辉》,巧妙地融合厦门特有的海洋元素进行艺术表达,他将形态各异的鱼骨,粘贴于画面上,经过精心搭配,呈现了一幅鱼群拥向太阳的绚烂画面。这些年,林翰冰一直扎根在鼓浪屿,尽管生存艰难,他依旧坚持创作。
在陈宝珍的手下,衍纸被卷出了一座色彩艳丽的闽南古厝。“衍纸考验的不仅是手艺人手指的灵活度,更重要的是作品创作背后的美学见解。”陈宝珍说,决定以衍纸为职业,一开始生存的确很困难,慢慢通过开发原创内容,创作具有闽南特色的作品,作品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市场也逐渐被打开。
▲漆器《宋画满漆线果盘》。(沈锦丽)
衍纸《闽南古厝·燕尾脊》。(陈宝珍)
民间工艺发展
最终出路在市场
厦门有许多心灵手巧的民间手艺人,他们向世人展示了种种曾经辉煌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然而,民间工艺文化日渐式微,有的连生存都很困难。要挽救这项传统,让厦门民间工艺代代流传,民间艺术家们有这样的共识——最终的出路还是在市场。
蔡氏漆线雕、厦门漆宝斋漆艺、惠和影雕等,依托企业化运作、文化园等方式,已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传承之路。一些濒临灭绝的艺术瑰宝,因为有市民文协这样的“有识之士”而被成功挽救。
被称为“玛瑙村”的厦门东浦村昔日是一个偏远的贫困村。这里不是玛瑙产地,却是最大的玛瑙加工地。市民文协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了该村发展困境,提出了将“民间工艺产业化”的建议。随后,东浦村从全国招募了数百名雕刻师,加入创意元素,提升玛瑙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如今,东浦村几乎家家从事玛瑙产业。
在市民文协主席陈斌看来,民间艺术除了向产业化发展,还亟须传承与推广。为了更好地传播与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市民文协自成立以来的16年里,致力于推广让民间艺术走进校园,力求使文化惠民的活动成为常态。箜篌进校园、古琴进校园、木偶戏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从最初的一两个孩子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参与,陈斌说,“通过‘蹲点孵化’的方式,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厦门优秀的民间文艺,了解它们的形式与内涵,有助于传承和传播传统闽南文化。”
“来了都是厦门人。”近几年,有不少民间手艺人选择来到厦门发展。陈斌说,市民文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来自五湖四海的民间手艺人,只要到了厦门,就是一家人。一批批工艺美术界的能人巧匠通过“抱团”的方式,向“企业集群”化发展,也让厦门民间工艺产业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让传统民间工艺
重新走进百姓生活
目前,中国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不少本土的民间工艺师开始谋求文化创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结合时尚,推出品牌,使传统民间工艺实现现代产业对接,将民族文化引向时尚和生活,重新走进百姓生活,力图使传统民间工艺焕发生机。
对此,华侨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市民文协副秘书长邹文兵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真正要保护这些民间艺术,不仅政府要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尤其是对从事民间工艺的手艺人,更重要的还是要让民间艺术能够得到广泛推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邹文兵说,学习借鉴一些地区的做法,让更多具有本土属性的民间工艺精品在公共服务空间进行展示,这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将民间工艺开发成居家饰品、伴手礼的良好载体,成为厦门的文化符号,透过产品讲好厦门故事,让来厦游客回到家后还能唤醒对厦门的记忆。
记者还了解到,由市民文协组织编写的《厦门市民间文艺概览》一书即将出版,该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厦门市民间文艺事业进行一次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展现,以期让更多的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