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国戏往事》第11集《春风吹来》
年,中国戏曲学院迎来了七十岁的生日。这七十年,是中国戏曲学院成长的七十年,更是新中国戏曲教育发展的七十年。七十年间,一批又一批国戏人践行着初心使命,一代又一代国戏人书写了动人的篇章。让我们翻开这本国戏往事,一起回眸中国戏曲学院七十年的成长记忆。
年春日的一天,里仁街三号院中的大教室里,有一出特殊的教学剧目即将上演。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一改之前京剧演出中使用了长达十年的现代戏妆容,演员重又勾脸儿、扎靠、穿厚底儿,舞台上不见了革命英雄,取而代之的是古代的人民起义军。演出的消息不胫而走,并不宽敞的教室里挤满了观众,甚至五十年代在东北首演该剧的主创人员也慕名前来。主演是老师,配演是学生,此时此刻都怀着极其忐忑的心情,开始了压抑许久之后的表演。这出戏就是京剧《雁荡山》。
作为在那个特殊时期,破天荒地从现代戏回归传统戏迈出的重要一步,国戏师生的这出《雁荡山》演出之后得到了充分肯定和一致称赞。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武生名家高盛麟也披挂上阵,带着学生多次演出该剧,甚至学校的一些外事接待演出也上演《雁荡山》。由此也拉开了戏曲界传统戏解禁的序幕。
年年底,国戏的教师们身先士卒,为当时的在校学生示范演出多出传统折子戏,其中有陈琪、马名群的《宇宙锋》,李甫春、汪荣汉、赵荣欣的《打渔杀家》,胡根萍、刘勉宗的《岳母刺字》,蔡英莲、赵景勃《韩琪杀庙》等。教师们精彩的演出,也为首次接触传统戏的学生们带来了别样的戏曲呈现,自此之后,国戏的课堂上大批传统戏恢复教学。
就在年的1月份,国戏的校园里迎来了一位久违的老国戏人,他就是恢复工作的史若虚校长。从年国戏创建,史若虚就深深扎根于这所学校,从教务长到学院改制后的首任院长,史若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在很多毕业生的眼里,这位戴着眼镜,迈着稳健步子,亲切又善良的老人,成为了他们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恩师。
当年万物复苏的春天到来的时候,已经60岁的史若虚想得最多的还是学校今后该如何发展,面对着百废待兴的戏曲教育事业,面对着新时期何去何从的民族戏曲艺术,这位从延安走来的戏曲教育家接过重担,为国戏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光明大道。
年中国戏曲学校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新中国的第一所戏曲大学该如何办?师资队伍该怎样组建?学业课程又该如何进行呢?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