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娘”这个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温柔如水的母亲形象,平凡朴素的情感往往动人,尤其是我们与父母的情感。
中国古诗词里不乏写母爱的诗词,如《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寥寥几句,将母亲的情感跃然纸上,令人潸然泪下。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古代“娘”字有什么惊喜之处?
“孃”是“娘”的古写。古籍中常用“孃”字。如杜甫《兵车行》:“爷孃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其中的“孃”就是古写。
《说文》中,可以查到”孃”字,但没有“娘”字。《说文》就是以孃作母称。古代“孃”与“娘”就是同义异写关系,但是如今我们普通话几乎不使用“孃”字,西南官话“孃孃(niāngniāng)”是“阿姨”的方言俗称,与古代也有差异之处。
“娘”有多个意义,一是对年轻女子的称呼;一是母称。作母称的娘,现在多用于口语、俗语,书面语称母亲。俗语中“娘”字用作母亲义比较多。如“娘好囡好,秧好稻好”、“娘要嫁,天要雨,无法可止。”《木兰诗》:“旦辞爷娘去。”
“娘”也称呼年轻女子,与姬、娥、娃词义相近。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旧小说中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都指青年女子。文学作品中还不仅这些,如杜甫《江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树万树压花低。”又如白居易《寄殷协律》:“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再如温庭筠《更漏子》词:“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谢家池阁,即谢娘家池阁。
以上诗词中的“娘”,都是指的年轻女子,娘在《辞源》、(康熙字典》中,都是把对年轻女子的称呼作第一个义项来解释的。从文字学来说,“娘”与“郎”都从“良”,有人认为这“良”也具有一定表义作用。
娘也是妇女的泛称,如伴娘、姑娘、新娘、喜娘等,这是从少女称呼滋生而来的。
元明戏曲中,有一种角色称“ト儿”,卜是“
”的省写。
同时这个字也是“娘”的省写。这里“卜儿”是老妇的意思,也就是“老娘”。
古代的“娘”意义可不是单一的,主要是三个义项,一作对年轻女子的称呼;二作母亲俗称;三作妇女泛称。你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