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本是发端于唐朝元棋的传奇《莺莺传》,自问世之后,其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以广泛地传播,且被加工成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开启了一系列的西厢故事的创作。
北宋赵令峙创作有《商调·蝶恋花》,周密《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段数《莺莺六么》,罗烨的《醉翁谈录》收录有话本《莺莺传》,金董解元作有《西厢记诸宫调》等,这些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变得越来越多样和完善。
王实甫的《西厢记》更是集继承与创新于一体,达到了极高的思想艺术水平,成为了戏曲之冠。
一、《西厢记》人物分析
1、老夫人:保持利益至上为主
在《莺莺传》中,老夫人只是介绍莺生相识,并未有过多的动作,更不要说阻碍,真正阻碍莺生的是他们自己头脑中封建思想的束缚,到了《董西厢》和《王西厢》则完全不同。
由于时代的不同,女真元蒙时期科举制度门阀制度等封建思想受到冲击,作者的思想和处境不同,对封建思想具有一定的反抗也有一定的局限,以及观众要求不同,民众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等,作品的主题成了两种婚姻理念和道德观念的冲突。
矛盾也不再是人物内部思想的矛盾,而是成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而老夫人这一角色作为反封建的对立面活靶子,就显得至关重要,《王西厢》较之于《董西厢》更加具有典型性。
在《王西厢》中,老夫人形象虽复杂多样,但却始终以利益至上为主,老夫人只有在第一本楔子有唱词,其他地方只有穿插宾白,戏份几乎没有,但是却又时刻存在于每个人特别是莺生的心中,或明或暗的存在,使人不得不顾及。
各家对其评价不一,总结起来有两个方面,即其是封建礼教、婚姻制度、门阀等级观念等的代言人,强硬刻薄、虚伪狡猾、机变权诈、背信弃义、冷酷无情之人;同时又有温情和慈爱的一面,忍辱负重、治家有方、精明谨慎、打理上下、称职无比。
老夫人形象确实具有复杂性,其内心的疼爱是真诚的,有对莺莺、对家人、对整个崔家的爱和责任,只是其是通过自己认为的方式去爱,通过其理解的封建道德的教条去立身行事去爱。
但是随着境遇境况的不同,其对封建道德礼法的遵守是有选择的,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或者是舍弃礼法,可见其真正不变的是随时追求崔府家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一个利益至上者。
2、老夫人形象变得不重要
在王基《西厢记后传》和周公鲁《锦西厢》中,由于作者写作倾向的不同,老夫人形象变得极为不重要,其性格也不再是利益至上,而是成为了情节发展需要中的一个没有个性的人物。
在《西厢记后传》中,郑嫌妻丑而寄书欲求娶莺莺,老夫人因许给张生而欲回绝,面对郑恒的主动求娶和张生的应试无果,老夫人应该是接受郑恒舍弃张生,而其却做出了回绝,但是这里的老夫人只是作者为宣扬因果轮回而安排情节中的道具。
《锦西厢》中,红娘代嫁,老夫人与莺莺同归,这里的回绝和同归看似是对莺生私合之事的接受和莺生感情的维护,不再是以利益至上,但是这个行为是作者为了情节发展需要而设定的,人物本身并无任何感情特征,只是被应用的棋子。
《西厢记后传》中作者的主要精力是崔张郑韦之间的轮回报应,《锦西厢》中着意在写崔张面对的各种离奇突发事件,都基本与老夫人没有任何纠葛,所以老夫人这一形象成为了忽然应用之角色。
二、情感主题
1、老夫人的弱化
本剧中生旦的结合遇到的阻力依然是来自于老夫人,但是老夫人较之于《西厢记》,其对礼教的维护性减弱,首先,生旦指腹为婚,可见生旦是门当户对,有着父母之命,生出身不会太差,但从生入住东厢而传情写恨可以看出,二人的结合并未因此得到允许。
其次,从“春鸿请宴”可知生“施武略脱祸除殃”,并被邀请赴宴,但是接下来的“月夜听琴”则显示出生旦再次受阻,相救于难的恩情也并未起作用。
再次,从“月夜听琴”可知当时己是高中“探花金榜第三名”的进士,而非布衣书生,但是即使这样依然不得不秘密传情,可见高中也未使二人在一起。
这些皆是符合礼法礼教和世情的,《西厢记》中具备了后两者而走到了一起,但是本剧具备极具说服力的第一条而未得到同意,可见老夫人并非坚决维护礼教者,因为其若维护礼教,具备上述条件时则应让生旦结合。
2、老夫人对礼法观念的坚决维护
出于礼法外的因素而反对,但是不管原因如何,老夫人没有顺应礼法而让其结合,体现了其没有坚决维护礼教,只是做到不违礼教,较之于《西厢记》中老夫人对礼法观念的坚决维护,其对礼法的维护减弱。
另一方面通过生旦的屡次受挫,亦可看出老夫人出于礼法之外的原因对其造成的障碍增强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出,虽然其是运用蕴含着儒家孝的观念的家长制来对其造成比原著更强的阻碍,生旦是私自结合,看似生旦对礼教稍有违背。
可这里的家长是维护非礼法因素而不严格维护礼法的家长,所以生旦增强的更多是针对非礼法因素的反抗;而生旦本身具备礼法结合的合理性条件,同时老夫人也不是维护礼教而对其阻碍,反而是不坚决维护礼教,维礼性减弱,所以原著中所体现的生旦对礼教的反抗性在这里减弱了。
总之,原著中,其不符合礼法,老夫人处处以礼法要求之,其结合体现了对礼法的反抗;而本剧中,其本身具备礼法的结合条件,老夫人却用非礼法的因素反对,体现的是对非礼法因素的反抗,而对礼法的反抗很少,所以原著反抗礼法的主题弱化了。
三、《西厢记》传播兴盛状态下的受众
1、兴盛状态下的受众特点
在下层接受者中,文人是另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观赏戏剧演出、阅读原著剧本,又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西厢记》作研究批评和改编创作,摇身一变成为《西厢记》及西厢故事这一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基于对戏曲或文本作品的兴趣爱好,除去休闲娱乐的目的,他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