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以文化浸润滋养筑崤函精神高地

北京痤疮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666.html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古老精致的仰韶彩陶、气势恢宏的地下车马军阵、内涵丰富的《道德经》、高亢激越的陕州锣鼓书……在钟灵毓秀的崤函大地,一件件、一幅幅作品,以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和述说着三门峡精神的传承。   

年11月7日,中国北京。由三门峡市蒲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廉政古装剧《河阳知府》在中国蒲剧发展促进会成立大会上作汇报演出。该剧紧扣廉政主题,以严谨的故事编排展示了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蒲剧这一古老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年12月20日至30日,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第四届天鹅之城——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隆重举行。“一个也不能少——全国脱贫攻坚摄影展览”“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览”两大主题展以及各类专业摄影培训会,使广大来宾、市民体验了光影的无限魅力。   

……   

“十三五”期间,三门峡坚持实施“文化名市”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得到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崤函大地不断用文化浸润滋养筑牢精神高地。 

高质高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年11月,市委七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高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逛神奇民居地坑院,赏地平线下灯会,品陕州特色小吃,看豫西民俗文化表演……近年,每到春节,陕州区张汴塬格外热闹,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豫西特有的地坑院内与家人、朋友团聚。穿梭在十碗席、婚俗场景之间,浓浓的豫西文化风情扑面而来。   

这里不仅是旅游休闲的场所,也是三门峡文化的生动课堂。剪纸、捶草印花技艺、锣鼓书等艺术通过图文展板、实物资料、声光电技术等多种形式的演绎,生动灵活地展现了璀璨夺目的三门峡文化。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是三门峡高质高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缩影。“十三五”期间,三门峡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十三五”以来,我市重点实施了公共文化示范区、公共文化示范项目、文化基地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项目。全市7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个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圆满完成省定目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启动文化惠民项目。庙底沟遗址公园建成开放。中国摄影文化城建设扎实推进,全国第一家“国字号”摄影艺术馆落户开馆;首批十大摄影创作与研修基地21个拍摄点、5所摄影艺术进校园示范点建设完成。先后建成廉政楹联文化教育馆、天鹅湖楹联文化景区等楹联标志性工程多处。相继举办中国楹联界迎春晚会、中国楹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等活动30多次,囊括“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联谊会”“中国楹联媒体传播中心”和《中华楹联报》3个“中字号”招牌。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中原文化大舞台”等活动。全市7家公共图书馆达到三级以上图书馆标准,30个天鹅书苑落地城区,基本构建了“15分钟阅读圈”。“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全市贫困村演出余场次,惠及13万余人。“中原文化大舞台”“走遍”全市6个县(市、区),组织惠民演出余场;“政府采购百场戏”活动演出余场;“点亮天鹅城”消夏音乐季累计演出余场。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提升

卢氏剪纸、灵宝剪纸、捶草印花技艺、陕州锣鼓书、灵宝道情皮影戏、虢州砚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三门峡各地,在说唱、打磨间诠释着三门峡文化的底蕴。   

“十三五”期间,三门峡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力度,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老子传说、地坑院营造技艺、卢氏剪纸、灵宝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灵宝剪纸、卢氏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单;陕州糟蛋、黄河船工号子、东西常骂社火等一大批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三门峡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个,省级非遗传习所、展示馆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8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人,一支涉猎广泛、技艺娴熟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基本形成。   

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扎实推进。三门峡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不可移动文物处,馆藏文物近7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件(套)。此外,三门峡还有中国传统村落14处、河南省传统村落58处。三门峡文保单位、文物和非遗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十三五”以来,三门峡不断加强文物“四有”基础工作,文物保护单位展示利用水平、能力和保护能力不断提升。日常保护中,在综合环境整治、考古发掘、展示利用等方面有效排除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可移动文物存在的险情,连续实现27个文物安全年。

多点发力筑牢精神高地

“十三五”期间,三门峡不断推动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开展主旋律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中共三门峡市委机关报《三门峡日报》实现报纸、网站、微博、   

“十三五”以来,三门峡文化产业开放发展,加速转型升级,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剧增,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成为主体力量;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明显扩大,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代表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的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6个行业大类发展迅速,效益优于其他文化领域;就业总量不断增加,文化服务业吸纳能力持续增强。三门峡紧紧围绕“统筹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文化产值倍增”的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工作,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培育完善文化市场新环境。各县(市、区)完成机构改革,成立了新的文化广电和旅游管理、服务机构,市场监管体系日趋完善,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市,推进文化市场信用建设。深入开展“扫黄打非”集中整治和出版物市场专项行动等整治行动,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市场氛围。   

积极挖掘、发展黄河文化、生态文化。中国摄影文化城建设全面启动,连续举办两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中国摄影艺术馆相继落户,“中国摄影之乡”声名远播。全市5个县(市、区)、99%的面积创成“中国天然氧吧”,成为黄河流域第一个天然氧吧地级市。积极参加首届《魅力中国城》竞演,荣获“十佳魅力城市”称号。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成功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暨特博会、豫商大会等系列节会活动,仰韶文化“双百周年”纪念活动上升为国家级盛会,“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城市名片更加闪耀。   

博物馆建设取得新突破。中流砥柱博物馆、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等场馆建设方案经过多次论证研究,正在加快推进建设。   

文艺佳作频出。电影《铁拐》全省热映,公益电影《大山的儿子》荣获“国防万映”特别表彰奖,《鹭世界》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片“十佳作品”、第四十七届国际艾美奖特殊贡献奖,电视纪录片《大天鹅》获得第六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摄影奖提名奖。豫剧电影《家逢喜事》拍摄完成,进入后期制作阶段;电视剧《三道塬》已送中央电视台进行审查;蒲剧《河阳之府》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蒲剧《布衣英雄》剧本创作完成,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剧本研讨会。年,我市特邀创作的歌曲《天鹅飞来的地方》,获河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出版发行了“文化三门峡”丛书。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背后呈现的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在文化的滋养中感受精神的力量,激励着崤函儿女砥砺前行。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三门峡将以办好“双百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依托白天鹅和仰韶文化两张“王牌”,着力擦亮“天鹅之城”城市品牌,塑造“早期中国文化长廊”城市形象,着力构建以“一城一廊”为核心的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积极发掘和保护剪纸、皮影、澄泥砚、泥塑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丰富文旅周边产品,壮大文创产业,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三门峡文化事业发展新篇章。

来源:三门峡日报

责编:王晓亮

审核:上官英敏

编辑:陈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