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历史,就是吸收融化,博采众长的历史。最有意思的是,京剧人不但演中国人的故事,还演过不少外国人的故事,这一点好像很多人并不清楚。前一阵有人说,排点儿外国人故事的京剧,什么《审判伽利略》之类的,好像戏就有人看了,其实这种噱头,京剧早就有,并不是出现于现今时代。
早在九十多年前,京剧就有用本民族的文化,语言,唱腔这种戏曲形式,来演绎外国故事题材的事情。有记载,最早弄这些玩意的是一个叫汪笑侬的艺人,他能演能写,有文化。年,他出于对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丧权辱国的义愤,他编演了一出外国题材的京剧,名字叫《波兰亡国惨》,最有意思的,他还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很文言叫做《瓜种兰因》。
汪笑侬汪笑侬编的这出京剧,估计是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的中国京剧演外国故事,这出戏的内容是取材于波兰王国惨遭外国瓜分的历史,其实他写这出戏的目的,也是影射清政府腐败无能,不抵抗却镇压国内民众抗击外寇的这种热情,他是出于义愤,所以还别说,这戏有一定的现实积极意义。
汪笑侬不但写了这个本子,年8月5日还在上海的“春仙茶楼”上演了这个剧目,结果反响挺好,连后来的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在他主办的《警钟日报》上都发表评论,称赞这是出好戏,是演剧改良的“开山之剧”,“梨园未有之杰构”。
蔡元培这出《瓜种兰因》应该是有文献记载,最早的一出京剧演外国故事的戏了。
十里洋场的上海,作为中国的对外窗口,很多新鲜事物他们都能接受,年6月,一伙留学生,编演了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大型话剧《黑奴吁天录》。结果话剧演完了,有几位觉得演话剧不过瘾,没过多久居然把这部话剧给改成了京剧,只是演员在台上全部穿的都是西装,只是这戏说是京剧,可是却唱少说多,整个就是一个话剧加唱,换汤不换药!当然他们也使用了锣鼓,唱的还是皮黄腔,就是让人看了觉得很是稀奇古怪,不伦不类!不过这出戏的主演,都是当时上海赫赫有名的京剧名伶,其中有:潘月樵,夏月润等名角儿。
这帮子留学生演完这出实验京剧以后,并没有歇菜,而是一鼓作气,不多久,又弄了一出这样的戏。那是在上海的“新舞台”,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小说《茶花女》改编的京剧《新茶花女》,结果居然还挺卖座。我早就说过,老百姓就是喜欢嘻嘻哈,新鲜事物,这和艺术有时候没啥关系。
上海这伙京剧艺人折腾的挺厉害,大家以为作为京朝派保守的这些北京艺人是不是不会弄这些“洋泾浜”的玩意儿?你想错了,他们也不甘落后,谭鑫培的弟子贾洪林就编演了一出戏,名叫《法国血手印》。贾洪林在这出戏里,扮演法国律师,他西装革履,戴眼镜,留八字胡,说话都是洋腔洋调的,这是北京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京剧外国戏。当然,一些保守的老艺人和老戏迷们也是骂声不止!但是一点儿也不影响这些艺人该干嘛干嘛,他们照演不误,钱照赚,照开心,当然底层老百姓还是挺喜欢的,觉得挺新鲜。
史依弘演《巴黎圣母院》京剧历史上这些戏都如过眼烟云,现在好像也没几个人知道了,当然,最著名的中国人演外国故事的,就是尚小云先生排演的,用古代印度题材编演的神怪荒诞剧《摩登迦女》。这出戏不但叫座,而且还久演不衰!每次荣春社只要是赔钱,尚先生就拿出来演演,保准挣钱!而且尚小云因为这出戏,还获得“四大名旦”投票第一名,看来新鲜事物确实能吸引底层观众,他们不管什么艺术他们只喜欢新鲜的,刺激的噱头!
尚小云排演的外国戏《摩登伽女》当然,北京排演京剧演外国戏也不止这几出,30年代北京中华戏校也排演过由校长焦菊隐根据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京剧叫做《铸情》,这个名字起的,还挺有中国味,但是就是让人看了名字以后不知所以,不如老戏让人记得住,老戏名字虽然土,但是让人一看就知,40年代天津还有个科班,也演过什么《侠盗罗宾汉》这样的外国武打戏。
当然京剧演外国故事不是说不可以,那么它也绝对不会成为主流,有那么几出点缀一下也未尝不可。今天有人提出京剧应该发展创新与时俱进,说什么题材都应该加进来,丰富京剧吸引观众,比如说把奥特曼;加勒比海盗啥的加到京剧里,这就有点儿扯了!当今时代个剧院不是不排这些外国题材,比如说上海史依弘排的什么《巴黎圣母院》也是用京剧演外国故事,而且,据我知道近几年各剧种排的这些不伦不类的外国戏相当多,但是好像一出也没留下,所以,我奉劝京剧人,还是好好的研究传统吧,这些噱头点缀一下可以,想让它把京剧振兴那绝对是痴心妄想。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