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豫剧团戏曲进校园演出一次戏曲进校园,就像一台“联欢会”。艺术家们表演+讲解,学生看戏像听课,互动时踊跃发言,场面热闹,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艺教课。传承就在谈笑间襄阳市襄州一中附小,多名师生坐满操场。领操台就是舞台,以大巴车身横幅为幕景。一阙《女驸马》唱完,主持人不报下阙剧名,而是跟台下孩子们聊起来。“‘女驸马’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叫冯素贞;哪儿人?也不知道?咱襄阳人;住哪儿呢?当年就住襄城冯家巷……”“戏里有一段反串,啥叫‘反串’?大师梅兰芳,男人演女戏,就叫‘反串’。旧社会女子地位低,不能登台演戏,只好男扮女装。今天社会进步了,女人不仅能演戏,还群星璀璨……”台下气氛活跃了。主持人接着讲解“青衣”“行头”“压轴”等戏曲术语,并带学生“入戏”。“好,讲了生旦净末丑,那你们家爷爷奶奶爸妈和你,谁是生、谁是旦、谁是净末丑呢?”台下纷纷抢答,“我爷爷是老生!”“我爸是武生!”“我妈是花旦!”“我、我是丑角……”每阙演出不过10分钟,然后互动,学生们既欣赏了曲艺,又学到了知识,个个乐得两眼放光。这是省豫剧团在襄州的一次“进校园”。团长沈艳荣对记者说,虽是演出任务,但不能被动完成,可借“惠民演出”稳固现有市场,借“进校园”培育未来市场,形式上分成两类:舞台型,对有欣赏基础的观众,整折整折演;综艺型,对年轻人尤其中小学生加强互动,普及戏曲常识,激起兴趣,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扩充戏曲后备军。采访当天,该团要赶3所学校演出,早8点赴襄州天润小学,计划9点演完,但孩子们闹着不让走,9点半才散,10点左右才匆匆赶到襄州一中附小。校长孟学军说,原定10点半能散场,所以上午还排有课,“这阵势,怕要到12点!”他说,这是好事!戏曲进校园不是多了,是少了,尤其这种新颖形式,对促动学生的求知欲大有裨益。艺术教师王俊梅说,高雅戏曲与乡土历史相结合,这种形式填补了学校教学的很多空白。豫剧《亲爹亲娘》烟添嫩柳正春萌湖北省豫剧团成立于年,不在武汉,在襄州。豫剧兴于中原,襄州与豫毗邻,风习同脉,加之豫剧唱腔铿锵、吐词清晰、质朴通俗,是中国第一大地方戏。楚地演豫剧,反而更受欢迎。近年,该团走乡村特色,剧为乡情写、曲为乡亲唱,《山野秀才》《乡村调解员》《亲爹亲娘》等演出多场,上央视,获“楚天文华奖”“屈原文艺奖”“优秀艺术奖”等等,还诞生了“梅花奖”得主李喜华等一批大师。小小襄州豫剧演出,跟广袤中原分庭抗礼,人称“南派豫剧”。沈艳荣说,戏比天大,需要敬畏、执着。沈艳荣57岁,15岁艺校毕业进团,打鼓42年,终成国家一级鼓师。记者采访当天,因各校间路途遥远,剧团要现搭舞台,演完即拆,音响道具迅速装车,再驰往下一学校,忙得像打仗。沈艳荣患类风湿,血压也高,赶场太急,正忙着,突然头往后仰,双目紧闭,豆大的汗珠滚滚落下。校医紧急施救,他才慢慢醒来。网络时代、市场经济,地方戏处境艰难,题材要入时,演出时段、表演方式也要摸准观众口味。该团往年惠民演出、进校园共场,今年惠民演出场、进校园90场;往年年出1台新戏即可,今年要求新出大戏3台、小戏9台。人少任务重,经费也紧,不少演员腰椎劳损,武生跟腱断裂,仍带伤出演。老团长贾耀元已退休,不顾年迈指导排戏,多次晕倒。张雪红、杨同力、陈合兴等人自制舞美,手脚被粘胶粘破,衣服袜子跟肉粘在一起,仍咬牙干。复旦大学舞美博导王千桂教授说:我跑了全国那么多剧团,这么拼的还第一次见到!但沈艳荣说,培养下一代才最重要,每次进校园都殚精竭虑认认真真。同时,选襄州黑龙集小学为培育基地,国家一级演员加喜梅等授艺挑徒,十几名孩子已崭露头角,下次进校园让他们也参与。现代豫剧《乡村调解员》戏曲春天、传统文化的春天,正应了那句古诗:烟添柳色看犹浅,鸟踏梅花落已频。(湖北日报刘振雄沈君张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