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农耕文明积累出的智慧和知识、情感和信仰,孕育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源流,以农为本的思想铸就了中国五千年男耕女织的传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红是衡量一名女子是否足够优秀、足够贤惠的重要标准之一。
妇女们在纺织和缝纫中,创造出了刺绣,创造出了多彩的生活,也创造出了刺绣这一独特的工艺美术。这是人类发展的浩渺时空中,向文明迈出的一大进步。
一、山西雁绣刺绣艺术1、刺绣的渊源
用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将自家的生活装点的多姿多彩。在山西的农村里,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重要的节日,以及娶亲出嫁、孩子出生、满月百岁、发丧祭祖等重要的日子,都离不开刺绣。而每一个不同的日子,其刺绣的图案和色彩也都各具不同。
在山西的传统文化中,刺绣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女儿经》中劝诫女性:“早到闺房做针线,绣莺描凤刺鸳鸯”。至今,山西民间仍然广泛流行着这样的传统:女子出嫁时,要以嫁妆的形式将自己亲手绣制的服饰、被面、枕巾、鞋垫等物件带到夫家,带得越多、越好,表示新娘子越手巧、越贤淑。
2、刺绣艺术特征
雁绣取材广泛,花卉、瓜果、虫鱼、鸟兽甚至自然景观,戏曲传说等形象,都能够组成刺绣作品的主题内容,女子们穿针引线的一双双巧手,赋予手中的刺绣作品生命力,成为栩栩如生、美轮美灸的民间刺绣珍品。山西是传统的农耕区域,百姓追求安居乐业的生活,具有小富即安的地域性格,因此山西的民间艺术多体现对多子多福、富贵绵长、平安吉祥等的向往。
在这里选取山西地区民俗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图案种类,简析与山西民间文化紧密关联的,独特的图案美学。龙凤题材在山西的民间刺绣图案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与山西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山西被称为“三晋”,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赵、魏、韩等多个诸侯在这里建立都城。而龙凤图案的应用也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峰,经过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洗礼,龙凤图腾文化依然在山西长盛不衰。
民间刺绣艺人们将深厚的民俗历史中,经典的历史典故、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中描绘的吉祥纹样,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灵感和启迪,经过人们自身审美爱好、情趣的再过滤,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全新的艺术手法进行再度创作,因而创作出精美的的戏曲刺绣。
刺绣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传承者大多是农村妇女,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但是他们的作品中对造型法则的娴熟应用,却令人钦佩。这正是他们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自然界的美深刻的体验,对生命倾注热情的一种表现。这些劳动妇女创作的作品体现出的律动感、节奏感,具有无以伦比的旺盛生命力。
二、刺绣与崇拜1、祭奠与尊崇
民间艺术是哺育滋养华夏民族文化的根本,刺绣艺术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内涵深厚。在生产资料极不发达的地区,几千年来,以个体农牧业为生存基础的民间老百姓,始终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因此也最担心天灾人锅。
他们终其一生,采用各种形式、使用他们认为最好的器物进行祭拜,祈祷万物有灵、神灵保佑,这其中,就有刺绣。刺绣与崇拜,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山西人民通过刺绣,表达着对生殖繁衍、传宗接代的期望,表达着对幸福的渴求,表达着对祖先与神灵的祭奠与尊崇。
2、繁衍祈愿与阴阳哲学
人生首要的要求就是要生存下去,所以人们总是希望达成生者长寿,死者永生的愿望,但这实际是达不到的,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永生,只有繁衍,使子孙长续。所以人类的繁衍意识,实质上仍然是生命意识。
抵抗自然的各种变化、灾害,原始人采取的重要手段,就是繁衍种族,自然界的动植物有很多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人们希望自己也具有同样的能力,从而催生了所谓的生殖崇拜。中国哲学的阴阳观念,正是由男女交合生殖崇拜这个基本观念起源的。
三、刺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1、绣花艺术的社会功能
刺绣作品是以实用品出现的传统工艺品,势必应该以实用与美感相结合。在古老的过去,山西人充满对生活的情趣,为了装饰扮美生活,女子们将所有能看到的地方都装饰得漂漂亮亮。这些刺绣作品中倾注了她们所有的深情和热爱。他们不仅自己欣赏,还将这些亲手绣的工艺品赠送亲友。
古代中国的女性们将自己的热情和刁‘华隐没在贤妻良母的神圣职责中,一件件刺绣作品却用细密的针脚和浓烈的色彩,悄悄道出了他们的隐忍和期待,道出了中国女性的勤劳、善良、坚韧和敦厚。自然就是自己的母亲。
在经年累月手把手式的的母女相传下,母亲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女儿,在此过程中,母女之间教学相长,研习针法技艺和精美图案。就是在这样的传授模式下,中国民间刺绣的技艺和图案,一代代传扬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传统的女红艺术,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母亲的艺术”,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叫法,不仅形象、准确,而且更重要的是,“母亲的艺术”这样的说法,给人以莫名的亲切感,那些锁进深闺的记忆,本来便是靠意会来沟通,靠行动在影响。
由于中国古代女子被“三从四德”的“妇道”枷锁禁锢着,因此,绝大多数女子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识文断字的女子实属少见,刺绣的技艺、经验和图案不可能依靠文字记载的方式传承给后代,母女相传的形式,正暗合着中国授下,山西民间刺绣不断传承、的技法、新的图案、新的用途,“言传身教”的成语,在母亲的语言相传和亲手传不断创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并且不断创造出新从而形成了山西民间刺绣独特的风格。
2、困境与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商业文化日益发达的冲击下,许多民间文化艺术正在逐步消亡,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刺绣尤其是民间刺绣,也不幸成为这逐渐萎缩与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军中的一员。传统民间艺术正随着民间老艺人的去世和年轻艺人的转行而消失。
目前的山西民间刺绣,传承方式已经由原先的手口相传,逐步向产业化发展的模式转变。但是,如果产业化发展方向偏差,产业化发展反而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发展民间刺绣的同时,对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山西民间刺绣带来新的伤害。
例如,在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下,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一些传统的、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的技法或图案,将发展的重心转向市场需要的、流行化的、大众化的技法和图案,造成民间刺绣艺术新的流失;
例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将民间刺绣产业逐步向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方式转变,每一个绣工都从一个民间艺人转变成为流水生产线上的一个环节,这样的发展,将使民间刺绣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形成致命的打击。
民间艺术的魅力,一部分来自这项技艺本身的艺术魅力,一部分来自这项技艺的传承人自身的技法个性和艺术魅力、人生魅力,一旦这些传承者变成流水线的一个环节,民间刺绣本身的这些魅力将不复存在。
结语: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西部沟壑纵横、东部山川秀丽、北部朔风粗犷、南部土地肥沃,多样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明;而兵家必争的区位特点、民族交融的人文优势,铸就了山西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山西民间刺绣,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衍生、繁荣、传承。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美术》
《民间刺绣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