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入画方显国粹神韵三位名家的水墨戏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www.csjkc.com/yydt/m/637.html
戏曲与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虽属不同的艺术门类,但皆以意传神,息息相通。戏与画在动静之间碰撞出无穷韵味,体现出独特的审美和艺术趣味。以戏入画方显国粹神韵,看三位名家的水墨戏曲人物画,感受“戏”与“墨”的融合之美。

林风眠:融汇中西现代气质

年林风眠在上海南昌路寓所作画。

戏曲人物是林风眠中后期绘画的主要题材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定居上海,开始借以中国戏剧来探索中西结合的艺术实践。林风眠曾表达过对戏剧的热爱:“我喜欢看电影和各种戏剧,不管演得好坏,只要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对我总是有趣的。”林风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立体主义,寻求一种造型的时空表达,将戏曲艺术的时间延续性合理地呈现在二维空间中,他还将具有覆盖性的水粉颜料运用到水墨戏曲人物画创作。

林风眠《戏曲仕女》50cm×42cm

林风眠《宝莲灯》66.5cm×66cm

林风眠《杨门女将之穆桂英》63cm×63cm

林风眠京剧人物66×66厘米

林风眠戏曲人物

林风眠《火烧赤壁》

林风眠《闹天宫》42cm×51cm

关良:得意忘形天然之趣

年,关良(右)在创作《太白醉酒》。

关良曾拜师学艺,是名副其实的票友,他开始创作戏曲人物是在20世纪30年代,两种“国粹”在他的艺术中得以完美融合并具鲜明的自家风貌。初看好像儿童画般率真稚拙,实则有大巧若拙之美,李苦禅评价“良公的画法是得意忘形”。关良自己曾总结经验,“一味模仿自然对象,艺术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我也并不过分强调变形,变形的目的是为了写神,是为了概括对象,是为了强调形体的感染力所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并不仅仅是追求形式的变化。”

关良《太白醉写》上海中国画院藏

关良《三打白骨精》cm×96cm广东美术馆藏

关良《晴雯补裘》cm×68cm广东美术馆藏

关良《蒋干盗书》68cm×34cm

关良《祢衡击鼓》79cm×35cm

关良《空城计》37cm×36cm

关良《武松打虎》34cm×27cm

关良《醉打蒋门神》38cm×63cm

关良《孙悟空大闹天宮》

关良《沙家浜》

关良《红灯记》

叶浅予:以新化古神形兼备

创作中的叶浅予

叶浅予从小痴迷戏曲,他曾回忆:“我出生在浙江省一个小县城里,离家几十步远有一座庙(太平庙),庙前有戏台,每逢节日,常演庙台戏。戏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有位表姐会剪彩纸糊成花旦给我玩,我也学着做,而且扩而大之,做成宽袍大袖的老生和穿战袍的武生。”叶浅予的创作走的是从漫画到速写再到国画的路径,由最初的夸张到形态写实,再到写意,一直围绕形与神进行艺术探索。叶浅予的中国画笔墨完全融入人物对象的骨髓之中,捕捉变化的神情姿态收入笔端,以新化古,形神兼备,在画坛独树一帜。

叶浅予《程砚秋在舞台上》北京画院藏

叶浅予《梅兰芳》

叶浅予《白蛇传》91cm×66cm年

叶浅予评剧舞台形象90cm×47cm年

叶浅予戏曲人物

叶浅予戏曲人物

责编:娜拉审校:魏蔚终审:孔平年《作家文摘合订本》点击下图或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