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的发展,京剧学学科,革新的过程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www.yunweituan.com/m/
本文乃作者小章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京剧发展的过程是革新一规范一一革新的过程。各种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求形成一定的规范,规范是一种艺术成熟的标志。说京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也因为它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但是京剧的规范与昆曲的规范不一样。昆曲的规范,如曲谱,主要是文人制订的,制订以后就要求大家都要遵守。昆曲而京剧的规范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虽然文人也发挥了作用,但主要是艺人经验的积累。特别是表演的规范,“表演规范没有什么成文的文献,它是由艺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种不成文法。”吻京剧的规范包括文学剧本和表演、唱腔等各方面,但都受表演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分场的剧本体制,板腔体的皮黄声腔,分工细致的角色行当,虚实结合的表演程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脸谱服装和时空处理原则等等。但是这些还都是表现手段,艺术家通过这些手段表现出一种特别的韵味,使京剧具有深厚的艺术力量。理论家所说的“道”应是指京剧的韵味,而不是这些具体的表现手段;当然,所谓韵味又必须通过这些特定的表现手段才能体现出来,离开这些手段也无从体现韵味。京剧那么这些规范是怎样形成的呢?从京剧史可以看到,规范是革新创造的产物,规范形成后又必须不断有新的发展创造,它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唱词叶韵,这是戏曲剧本的基本要求,它可以产生文学之美,音乐之美。但昆曲用韵的过于严格又成为很大的束缚,它的有些韵的划分已脱离口语。而京剧的十三辙则是对它的突破,十三辙更接近现在活的语言了,所以研究昆曲的学者也认为这是一种进步。赵景深先生说:“京剧用韵是十三辙,我认为这是韵学的进步。平水韵分成三十余韵……南北曲改为十九韵到二十一韵,减少了三分之一,已经是一个进步,京剧的十三辙,可就更进步了。”四十三辙是一种规范,但它又是突破旧规范之后的一种新规范。昆曲再如京剧的分行,也是在昆曲和以前戏曲剧种分行基础上的发展。与昆曲相比,京剧的行当有增有减,新的行当主要是根据塑造新的人物的需要而设立的。如京剧形成之初,武生还没有成为独立的行当,后来武戏增加了,三国、水浒等故事中出现精通武艺的人物,于是武生行当便独立出来了。并且由于戏里有了穆桂英、樊梨花这一类女将,所以武旦、刀马旦的行当也有了新的发展。据戏曲史家研究,花衫这一行当是由梅巧玲演《雁门关》开始尝试,经王瑶卿进一步的艺术积累,至梅兰芳而完成。各个时期的名家多能采纳众人之长,他们的表演能够体现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后人便以他们的表演为典范,所以常常名家出而规范成。后来者不遵守这一规范的就要受到指责。但是艺术要前进,又必须突破已有的规范。京剧各个时期的名家都是对已有规范的大胆突破者,所以他们在创新阶段几乎都要挨骂。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如果他们在骂声中停止了前进,也便成不了大家。雁门关前边讲到,青衣兼演花衫,经过几代人的过程,但到梅兰芳这样演,仍未得到普遍认同。罗瘿公为其辩护说:梅巧玲,余紫云,皆青衣花衫兼演。巧玲且演《思志诚》,紫云演《打面缸》,《贪欢报》,《双摇会》,《翠屏山》。今人有力诋梅兰芳兼演花衫者,非达论也?关于这方面的材料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我只想引录年《剧学月刊》上署名笔歌墨舞斋主的一篇文章中的几段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作者称谭鑫培与王瑶卿为“京剧生旦两革命家”。文章描述了二人“革命”过程的艰难:(在老生中)谭鑫培起在最后,却能在三派之外另成一宗。三派都讲实在力气,谭鑫培却讲巧妙……李五说他把范仲禹弄成黄天霸,虽是讥诮的话,足见谭鑫培有琢磨劲儿……谭鑫培。除旧更新,是老生中一位大革命家。瑶卿不但改作工,改腔调,并且改扮相……在他将改之时,有几个老角色,说他不对;他改的腔,也有人说是外国腔,还有人说没板;然而前台听者入耳,又看那扮相入眼,优胜劣败,后起伶人,都倒在瑶卿这一面了,老伶们也就不再碎豁。谭鑫培列位请看,这改革的事业难也不难这位作者还分析了两人“革命”的后果的不同及原因。他说:“谭鑫培之后,老生的劲头,差不多掉下一丈多高,王瑶卿之后,旦角势力,日渐增添”。为什么呢?他说:“老生一面,十中有九仍抱着老谭的剩货;稍差一点,就说不合规矩。”“仍是守着不合新人眼,不中旧人选,一切似是而非的老套,焉能兴旺?”而旦角呢,王瑶卿之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都有改革精神,“不专用瑶卿成例”,各成一派,所以兴旺起来。最后他总结说:谭鑫培革命,只本身成功;王瑶卿革命,给别人开路。谭鑫培之后,老生没有一个赶得上鑫培;王瑶卿之后,旦角风头出到十足。谭鑫培收拾三胜残局,王瑶卿创开四大名旦新路。两人革命精神一般,两人革命结果却不一样。生旦浮沉的背后,还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谭鑫培之后,老生中也有革新者,但笔歌墨舞斋主对艺术革新的重要性的论述是发人深省的。四大名旦雅俗共赏是京剧发展的最佳选择。通过前边的叙述可以看到,京剧属于民间文化,但它经过长期发展过程,特别是由于文人的参与和帮助,它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规范,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是一种提高了的民间文化。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两点:第一,它是提高了的民间文化,除了唱作念打等表现手段都比较精湛外,更具有了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我们不应因为它的民间性就要求它退回到“百戏杂陈”的阶段;第二,它虽然提高了,但仍然属于民间文化,所以不能按文人文化的标准去要求它,也不要把它的特点神圣化。它要符合规范,但这个规范是发展着的、变化着的规范,不应是凝固不变的规范。它必须不断提高,但应是沿着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向的提高,而不应是过于求雅的提高。在目前,还出现一种求大求洋的“提高”,使广大群众看不起,“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总括起来说,雅俗共赏是京剧发展的最佳选择。参考资料《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