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遇到我开始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演员,脸上打上油彩粉墨,穿着绚丽多姿的服饰,扮出生旦净丑各种行当,这本身有玩笑游戏的意味。登上舞台后,演出的却是寻常的人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凡世间有的舞台上都有。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舞台就是人生,人生更是一个大舞台。人们通过欣赏戏曲,眼睛看到其身段、服饰之美,耳朵听到和谐而有韵味的乐声和演唱,真是极声色之娱,让人快慰。更何况能在舞台上看到世情百态,借此了解人生,感悟人生,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内涵,则更有无穷的趣味。戏曲演员戏曲艺术不仅仅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中国有着礼乐文化的传统,认为乐和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乐音能与心相通,而且最能感发人心,所以作为乐文化的戏曲艺术也承担了传播、表现“礼”的作用。因此,戏曲被称为“高台教化”的艺术,在空旷的舞台上表演着人生百态时,也向大众传输历史文化知识,传播儒家思想,形成民族统一的价值观和民族心理,是一种起着提高民族凝聚力作用的大众艺术。礼乐文化的传统,还让戏曲有着辅助祭祀的功能。祭祀时要用音乐,而戏曲则比简单的音乐更丰富,更能吸引足够的人气,让更多的人有参与的热情,同时起到娱神、娱人的作用。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总之,戏曲艺术在古代社会普遍流行,深入到乡村城市,既是主要的大型娱乐活动,也是寓教于乐的艺术教育,同时还在特殊时候起到了祭祀仪式辅助形式的作用,它与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厚而密切的联系。它具有娱乐性,它是让观众身心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戏曲的这种娱乐本质,是与它在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各种舞台娱乐表演伎艺分不开的。比如优戏。优戏历史很悠久,后来与歌舞结合形成了戏曲的基本维形——唐优戏和宋杂剧。优戏本身就是带有滑稽色彩的表演,虽然具有讽谏的色彩,但滑稽幽默才是其本色,就是说它表演主要是为了观众发笑,至于起到讽谏作用,也是在观众发笑之后,受到启发,感受到讽刺的力量。这和好的相声段子差不多。舞台上的优戏表演不仅优戏,可以说古代的百戏,表演的目的都是为了娱乐观众的。因此,从百戏发展演变而来的戏曲,是娘胎里就带有娱乐精神的。滑稽玩笑更是宋金原本的特色,这种原本的特色保留到了以后成熟的戏曲之中。在明代南戏《精忠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写金兀术部下一个丑角说自己的本事:他那里点银枪,俺这里狼牙箭。一来一往战三十合,被他左肋上去了一大片。你又输了。不输。被我连人带马收、收拾,勒马跑回营,腰间取出针和线,连皮带骨缝、缝一个绽,跳上马来又征战。那入娘的换了家伙了。丑角接下来还是这样的套路,被对方用丈八长矛在右肋上去了一大片,丑又回营拿出针和线,缝了起来。最后丑角自己打趣说“将军本事烂平常,倒做得一手好针线”。这段表演当然是讽刺金兵的,但打仗受伤,用针线缝伤口的想象是多么富有喜剧色彩,足可以让人发笑。戏曲中有很多这样自我嘲讽的片段,几乎每个戏都有,而嘲讽的都是社会上平常出现的角色,比如杀人不用刀的庸医、稻草说成黄金的媒婆、草营人命的昏官,等等。舞台的戏曲表演情节大都用夸张制造了幽默效果,在笑声中又表达了讽刺的意图。简单来说,戏曲的娱乐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了解:一是中国戏曲都是以喜剧为主,很少有通篇苦情戏的,符合西方悲剧标准的戏曲就更少了。为什么都是喜剧,为什么苦情戏的结局也必定是大团圆,这和中国人的心理有关,中国是一个讲求中和、中庸的民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才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这样,观众在剧场观剧时,就显得比较轻松;二是戏曲表演中有净丑这些行当,他们的科译、开玩笑穿插在戏曲表演之中,动不动就惹人哄堂大笑,可以好好乐一下;三是中国戏曲的表演,主要是为观众提供声色之美,从服装、脸谱、扮相,到各种身段,都以美为标准,要让观众看着舒服;戏曲中的唱是很关键的部分,唱也以悦耳为标准,还用丝竹相和。戏曲乐器演奏所以戏曲,是集声色之美的一种感官享受,这和西方戏剧是有区别的。西方戏剧重写实,以逼真于现实生活为标准,是为了让观众看到现实中发生的事和人,从而引起观众的分析和判断,所以它的娱乐性就不如戏曲的娱乐性强,当然戏曲的思想深度一般也比不上西方戏剧。这实际上是两种戏剧的本质不同导致的。总之,娱乐是戏曲艺术的特质。什么时代,什么人能少得了娱乐?而在古代娱乐活动不发达的时代,戏曲可以说是最为主要的娱乐了,因此它也是古代人生活的重要构成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