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日—9日,由河南省戏剧家协会、驻马店市文联主办,河南省剧协民职工委会承办的民间职业剧团人才培训班在河南驻马店顺利举行并圆满结业。此次民间职业剧团戏剧人才培训班共录取来自15个地市、20个民间职业剧团和相关领域的学员21名,共开设9天课程,由10位戏剧名家授课,观摩剧目15部,参加13台剧目“一戏一评”座谈会。
一、内容丰富课程充实
(一)名家课堂
4月2日—8日,共10位戏剧名家为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民间职业剧团戏剧人才培训班授课,内容涵盖编剧、作曲、配器、导演、演员演唱发声方法、五功四法的重要性、剧团对剧本的研究、戏曲的守正创新、戏曲人的时代使命等。
4月2日上午,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汤玉英结合自己的表演实践,为学员详细讲解了戏曲演员的发声和演唱技巧。怎么唱才能唱得既响亮好听又不伤害嗓子,怎么既借鉴学习美声唱法的优点又保留戏曲独特的韵味,汤玉英一一为大家亲自示范,并现场为从事戏曲表演的学员加以指导,学员们学到系统科学的演唱理论,十分兴奋,纷纷跃跃欲试。
4月2日晚,著名剧作家齐飞、著名作曲家汤其河和著名导演李杰来到培训班,和民间职业剧团学员面对面亲切交流。剧作家齐飞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生动地阐述了“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性;作曲家汤其河对民间职业院团深入基层的文化事业非常赞赏,并由衷地感叹“高手在民间”,李杰导演鼓劲大家树立起文化自信,深耕这片戏剧的沃土。
4月4日上午,河南省人社厅原厅长、河南省剧协专家委员会主任杨盛道以“抹不去的乡愁——漫谈河南戏曲的文化传承”为题,为学员梳理了豫剧的几个发展阶段。他表示,从以杨兰春、常香玉为引领的时代,到当下以李树建等人为首的时代,豫剧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以豫剧为代表的河南戏曲承载着中原大地的文化记忆,这也是戏曲艺术得以代代相承、绵绵不绝的根源所在。
4月5日上午,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素真为学员详细剖析了戏曲“唱念做打”的程式规范,并亲自示范,讲解了花旦、青衣、彩旦等各行当的程式特征和注意事项,如花旦的唱腔一般不使用颤音,青衣的脸随身动等经验之谈。并特别强调了戏曲程式的重要性,如何充分发挥戏曲演员四功五法的程式积淀用以塑造人物、展示剧情,是当下戏曲创作中最应被重视的课题。
4月6日下午,湖北省文联原主席、原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著名剧作家沈虹光以“我怎么看剧本”为题,讲解了戏曲剧本的鉴赏方法。她表示,在把握一个剧本高下优劣时,不能被掌声迷惑,剧场演出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掌声热烈并不绝对意味着剧本就无可挑剔。她以《沂蒙山嫂》等观摩剧目为例,详细讲解了戏曲剧本的属性、组成要素、观赏规律和创作原则等。
4月7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剧评论家李小菊为学员带来了一台戏曲理论的盛宴,总结了中国戏曲的美学层次。她通过梳理曲牌的发展演变,表达了戏曲发展应固本求新的观点。并表示,戏曲表演手段要结合具体剧情加以创造,在继承并掌握程式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造新程式,其前提是符合中国戏曲虚拟、时空自由、曲而不直等美学特征。
4月7日上午,原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曲、著名作曲家方可杰老师以漫谈的形式,和学员交流了关于戏曲音乐的感想。他认为,剧种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观众的审美期待,坚守剧种的音乐特色,就是在保持剧种的独特性和生命力。结合民间职业院团的实际生存状况,他指出,越是在基层,越要积极适应当代审美,注意舞台呈现的精细程度,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有所提高。
4月8日上午,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带领学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工作方针,传达了歌颂祖国,礼赞英雄的创作导向。结合民间职业剧团的特点,他指出,要深耕沃土出精品,扎根人民出力作,当今社会有很多问题、现象值得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