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在淮北平原上空,有这样一种声音。这声音情绪饱满,充满张力,伴随着阵阵鼓点,自明末清初就回响在淮北平原,这就是淮北大鼓。淮北大鼓最早起源于濉溪,人们用它来表达喜怒哀乐人生五味。它唱腔高亢婉转,唱词诙谐幽默,深受大众喜爱。淮北大鼓最初是手鼓伴奏,用半说半唱顺口溜的形式演绎。到了清代中期,艺人们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中,大鼓的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手鼓有了支架,鼓位被固定,表演也变成了固定场地的演唱。淮北大鼓主要由大鼓、鼓架和手板组成。说是大鼓,其实并不大。鼓面看着约有一个小圆凳宽,鼓身大约高20公分,由檀木或枣木挖成,上下用牛皮蒙住,在边缘用大头钉固定,四周加铁环,以敲击时产生谐音。鼓棒用柘木条或石榴木条制成,前端上翘,乍一看,有些像家里用的痒痒挠,打鼓时以弯头扁平处敲击鼓面,这样可保护鼓皮不至损坏。鼓架用六根竹条支成三角形支架,上用细麻绳攀系以固定大鼓。手板有钢板和木板两种,钢板形似半月牙状,由钢或铜制成,也叫“月牙板”“梨花片”,手板是两片细长的檀木板,只有3公分宽,却有30公分长。一面鼓、一副板、一张嘴,这就是淮北大鼓的全部家当。淮北大鼓唱的段子大多是古代小说戏曲中的精彩片段。如《三国演义》中的《糜氏托孤》,《红楼梦》中的《黛玉悲秋》,《西厢记》里《红娘下书》等等,也有《孟姜女寻夫》《小姑贤》一类的民间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淮北大鼓的发展达到鼎盛期。哪个村收成不错、谁家结婚、谁家添丁,都喜欢请大鼓艺人去唱个一两天。而每到农闲时,春节前,大鼓艺人更是抢手,他们走街串户,经常这村还没唱完那村就来请,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明星。所以大鼓艺人一出门,往往得带上换洗衣服,因为不唱满两个月,是回不了家的。这种热闹的场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淮北大鼓这种带着“土味儿”的本地戏曲渐渐沉寂无声,从事大鼓的艺人越来越少。曾经响彻十里八乡的淮北大鼓被新生事物无情地冲下时代的舞台。年,安徽电视台录制淮北本土戏曲,淮北大鼓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当抑扬顿挫的鼓点敲响时,淮北大鼓的戏迷们被点燃了热情,他们欢腾起来,再次听到熟悉的声音,仿佛一下子被带回到几十年前,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淮北大鼓又一次“火”了!年,淮北大鼓进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又被上报申请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淮北大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