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曲艺文化的发展,豫剧的戏剧

本文乃作者小章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民国期间,河南梆子戏的第五点变化是女演员的大批涌现。应该说这是辛亥革命提倡女权的直接影响。整个清代,河南所有地方戏的演出队伍,基本上没有女演员。根据现有的调查资料,年,鹿邑县的顾家班首先有了唱红的女演员顾秀荣,此后她的五个姐妹都登台了,当地民间有“顾家戏,顾家箱,还有顾家六姑娘”的传言。到了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王润枝、王金枝、马双枝、陈素真、花佳荣、史彩云、司凤英、常香玉、阎桂荣(阎立品)、马金凤、李景萼、崔兰田等相继登台。女演员登台,很快受到了观众欢迎,很快显示出了对男演员的压倒优势。

崔兰田

使得演出团体行当体制发生了变化,以“外八角”为主的行当设置让位于以“内八角”为主。上演剧目也由以袍带戏、征战戏为主逐步让位于以生活戏为主,即使是征战戏,也出现了女角取代男角的趋势,穆桂英、樊梨花、刘金定等女帅形象深入人心,以致在河南梆子戏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帅且”行当,集生旦于一身,既有女性的端庄秀丽,又有男子汉的威严、潇洒和气魄,颇得观众之青睐。

穆桂英

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至年这段时间,是河南梆子的繁荣、扩大、提高、成熟的时期,不仅大量吸收了一些本地剧种的艺术营养,而且也吸收了外来剧种特别是京剧的表现手段,上演剧目越来越丰富,表现力越来越强,不仅农工市民喜爱它,而且在知识界也有了地位。到了年,河南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河南陷入灾难的深渊。炮火硝烟使人民流离失所,正常的戏剧演出条件遭到破坏。加之年国民党炸开花园口黄河大提,直到年才堵口,形成大面积黄泛区,受灾县二十多个。当时,河南百分之四十五的土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百分之五十七,六百二十万人死于战火和灾荒。

河南梆子

民族的艺术河南梆子戏也同我们的民族一样,陷入危难之中。不少班社在危难中爆班,大批艺人离乡背井,有的冻饿而死。但是作为民族艺术的河南梆子戏又同我们的民族一样坚韧、顽强,它并没有在灾难中消亡,而在拼搏、在生长。就是在沦陷区如开封,也还有河南梆子戏演出。而更多的演员则是集中于豫西,有名的十八兰正是在这个时期唱红洛阳。不少演出团体上演宣传爱国、宣传抗战的剧目。抗战胜利后,戏剧的生存环境虽有所改变,但一时难有大的发展。一些剧团为争取观众,大力发展机关布景、灯光道具。

有的戏甚至是先有机关布景,然后再围绕机关布景设置情节、人物。但观众仍然冷漠视之。这时的解放区已经开始了戏曲改革,年3月《华北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社论的按语指出:“中原梆剧改革已经开始,并获得初步成绩。”这无疑是一个报春的信号,告诉人们,河南梆子戏的春天即将到来!我们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豫剧发展的四十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年至年是大改革和大繁荣的阶段;年至年是艰难前进阶段;年至年是繁荣现代戏阶段;年至年是停滞和倒退阶段;年至年是畸形繁荣阶段;年至今是困境中奋进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大张旗鼓的戏剧改革,使豫剧迅速地走向了繁荣。这一时期有以下重大变化:第一是豫剧团体大发展、豫剧艺人地位大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豫剧同河南其他地方戏剧种一样,在往日的战争、灾荒摧残下,一片败落景象,班社所剩无几,而且处境艰难。连很有名气的豫剧演员也经常跑高台,难得温饱。观众的欣赏情绪异常冷漠。在此情况下,各级人民政府收编或帮助收编了一些濒临爆班的班社或已经像班的流散艺人,重新组织了一些演出团体。

年全省豫剧表演团体比年已增加了三倍.此时建立的河南省歌剧团,宗旨是在河南地方戏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事实上是演唱豫剧,为国营戏曲团体。另外开封市工人剧团、洛阳市五月剧社等十几个豫剧团体成为民办公助剧团。年成立河南豫剧院,下设一、二、三团和艺术室。这些演出团体都集中了很强的创作力量人民政府重视保护艺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年西华县人民政府严厉处理了文教科长李中皋迫害豫剧渍员桑振君的事件,《河南日报》载文披露,影响很大.艺人们确实感到自己已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开始以主人公的姿态进行艺术创造。

豫剧

这一时期的第二个变化是,“三改”带来了艺术生产质量的提高,河南的戏改开始较早,还在解放战争阶段,解放区已经开始,并取得了成绩。解放后,继全国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河南省召开了全省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改人、改制、改戏的“三改”运动普遍展开。剧团废除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制度,经济上实行按劳取酬,在剧团内部进行民主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了豫剧创作队伍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新的制度,新的文艺政策调动了所有创作人员的创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豫剧艺术本身开始了全面改革。从表现内容方面张扬民主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同时创作了不少配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的剧目。

在具体剧目的创作中,自觉地注重开掘感情、塑造人物、净化舞台。上演剧目焕然一新。河南省人民剧团上演的《白蛇传》在郑州连演四十八天。歌剧团上演的《新条件》、《罗汉钱》、洛阳五月剧社上演的《闯王进京》。特别是常香玉主演的《花木兰》等,均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在年底举行的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的《下陈州》、《大祭桩》、《王金豆借粮》、《穆隹英挂帅》、《藏舟》等获奖豫剧剧目,充分显示了戏改的实绩,显示了豫剧发展的新水平。

藏舟

这一时期第三个变化是创作队伍的健全和壮大。不少剧团建立了导演制,一些国营剧团和民办公助剧团都有了自己的编剧、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等。特别是演员队伍,更显得生机勃勃。在融合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高调等各路唱派的基础上,不少人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如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等,使豫剧园地更显出百花争妍,万紫千红。汤兰香、赵义庭、赵锡铭、王秀兰、刘九来、吴碧波、王在岭、唐喜成、高兴旺、牛得草、王素君、张桂花、王敬先等等一大批演员深受全省观众欢迎。

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豫剧三十三名演员获表演一等奖。《穆隹英挂帅》、《司马茅告状》、《王金豆借粮》、《滚鼓》、《下陈州》等剧本的作者获一等奖,另外获导演一等奖的两名,获音乐集体一等奖的6名,获舞台美术一等奖的3名等等。演出队伍不断壮大、演出质量不断提高、演出团体不断增加,必然的结果就是整个豫剧事业的繁荣兴旺,它不仅普及到全省,而且扩展到全国不少省市。河北、黑龙江、山西、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台湾、陕西、西藏、甘肃、湖北等省都有了豫剧演出团体。

参考资料《豫剧艺术总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