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电影由著名导演李翰祥年执导。绝对称得上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纵观全片,台词精美、体现出青年人的任性、狂妄和追求美好爱情的疯狂。同时也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儿女婚事,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乡规约束(而且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由于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结婚年龄小(14-16岁),绝大多数人人生阅历不够、经验不足,不足以分辨人性好赖,因此父母把关形成必须遵循的规矩。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可厚非,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得称赞。
英台回家后遭父亲许婚“衙内马文才!英台听闻其为纨绔子弟,坚决不允”,但是父亲以“传言不可信为由加一拒绝”,英台也似乎无话可说(即—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反驳)。祝家父母觉得马家家道殷实,女儿不会受苦,因而觉得“门当户对,不能随意退婚。”可是英台在十八相送和托付师母的传话中的许婚。使得梁山伯非常上心。因此也种下了梁山伯悲剧结局的种子!
虽然英台在父命难违的压力下,有了屈服的心里准备!可是后来梁山伯的赴约求婚中,晚到一步,造成婚姻擦肩而过的事实难以接受,因内伤而殒命。但是片中并没有提及祝家父母嫌贫爱富的说法,好事难成的原因就单纯是“来晚了一步”!女儿自己许婚会被别人认为是“不守妇道,有损家庭荣誉”,历来不会得到家长的许可,而且认为女孩自己许婚类似于小孩过家家(小孩玩耍时的一种假扮夫妻得一种游戏),不能当真。因此影片中对于这一段凄美爱情故事的演绎中并没有鞭打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特性,也没有贬低年轻人对“爱情”的冲动,而是通过凄美的台词、唱段将哪一种时代背景下的父辈的倔强和后辈无奈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因而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该片
《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凄美的台词绝对是一部经典,而且是后来的导演不可能再一次拍出来的经典。细节没有任何疏忽。就连最后英台在出嫁路上祭拜梁山伯以前的安排面面俱到(英台仔细寻问四九;梁山伯如何了?回答:死了!问:埋在哪里?回答:南山路旁。英台祝福:你马上回去,购买香蜡纸钱,在梁兄墓前等候,我有用!)。为精彩结局—化蝶,做了无微不至的铺垫。其实此时英台更没有寻死追随梁山伯而去的心理准备,而是在出嫁路上,在花轿前悬挂“白沙灯,轿后千番追随”,仅仅是对婚姻的不随心的一种反抗而已,父亲之所以应允,也是对女儿的任性一种怜悯!反正出嫁了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自己就管不着了。怜悯一回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是在今天反思这一段爱情故事,假如梁山伯没有被情所困,因情殒命,将心思放在报效国家上面!或者说“他能够从与祝英台的感情纠结中走出来”,凭他他的学识此后,大概率事件“他能够成才”。而英台在衣食无忧中度过一生,似乎又显得平淡无奇,其实古代许许多多的才子佳人都是如此平庸,因而他们的故事才不被人们所铭记。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因为片尾的化蝶—一个灵异的情节,才永久的被传唱的原因。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