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大观寻找与戏曲有关的春节记忆文

春节

是重要的民俗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

祭祖敬神、守岁拜年

饮酒赴宴、走亲访友

是传承至今的传统风俗

也承载了人们

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在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影

没有电视和“春晚”的年代

过大年听大戏是不少人

值得回忆的快乐时光

今天,让我们一起寻找

与戏曲有关的春节记忆

清末民初之际,春节听戏是一场精神盛宴。那时的剧场内没有现代的灯光布景,但热衷此道者可以在闭目听戏时品出戏的真正味道。

正如《北平岁时征》所载:“京都戏馆,俱于元旦开市。是日,各部梨园扮玄坛登场,呈金书‘开市大吉’四字为贺,各馆咸以先至为荣。除夕子夜,即张灯火以待。”大年初一就听戏,似已成惯例。

春节演戏有讲究

故宫博物院藏《阳平关》旧剧照,谭鑫培饰黄忠(右),杨小楼饰赵云(左)

戏曲界又称梨园界,它曾有严密的组织和规矩,设在天桥附近精忠庙的梨园公会对于春节间演戏是十分重视的。

古时候,戏曲并非单纯的娱乐,还是宫廷礼仪,有的戏有一定的宗教内容,许多祭祀活动都有戏曲登台亮相,称之为“酬神”,演出的剧目被称为“酬神戏”。在“酬神”之外,戏曲还有教化作用,演什么讲究应时当令,不可造次。春节期间演的戏已形成了模式,戏班不能随便变动。

昔日,戏班有腊月廿三“封箱”的习俗,在“封箱”之后,大年初一方可粉墨登场。不过,在“封箱”前后,戏曲界要搞一两次大的活动,以示梨园界的团结互助。

如年春节前,“北平梨园全班会串”就是北京戏曲史上一件大事。所谓“会串”,与“反串”意思相同。据《百年春节》一书载:“北平梨园每至年关有会串之举,所得票资完全为救济穷苦同行之用。”

这种“会串之举”,系梨园界重要的慈善活动,故而在剧目上很随意、热闹,多为喜闻乐见的剧目。春节期间演的戏,各个剧团要下一番功夫,推陈出新,戏码要有吉祥、喜庆的含意,与过年的气氛吻合。一些平日的剧目要“更名换姓”来突出吉祥、喜庆和欢愉。

例如:

●《豆汁记》改为《鸿鸾禧》,当年豆汁是贫苦人的食物,过年时再说豆汁太穷气了,故要改戏名。

●《刘备招亲》《回荆州》改为喜气洋洋的《龙凤呈祥》。

●节日期间人们很忌讳杀、砍一类的字眼,因此将《打渔杀家》改称《庆顶珠》,虽然此戏与庆顶珠关系不大。

●《战长沙》由于“沙”与“杀”同音而改称《关黄对刀》。

●《坐楼杀惜》改称《乌龙院》。

●《御碑亭》改称《大团圆》。

“年画”上的戏曲

故宫博物院藏《清末戏曲图横轴》。此画内容为演戏伴奏场面

为满足人们春节听戏的“戏瘾”,年画中的“戏曲画”就派上了用场。老北京有过年挂年画的习俗,他们挂的年画主要来自天津杨柳青,少部分来自山东潍坊杨家埠。

年画中除以胖娃娃为主的《吉庆有余》外,最受青睐的是以戏曲为内容的,如《三英战吕布》《挑滑车》《长坂坡》《岳母刺字》《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闹天宫》《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年画过年时挂在墙上,老人们会将画中的内容讲许多遍,小孩们听了也算过了“戏瘾”,或者培养了他们的戏曲爱好,增加了历史常识。

戏箱,清光绪。高70厘米,长95厘米,宽6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戏曲内容的年画,让大批进不了戏园子、去不了堂会听戏的人多少也有了精神享受。至于京城戏曲爱好者——“票友”,他们在春节期间不但去戏园子听戏看戏,而且还借年假期间“票戏”,登台表演,切磋技艺。

在“票友”中,有人因在春节期间或私家堂会上唱戏、演戏出了名,最后“下海”,以戏曲演唱为业。

清末时,一些王公贵族也加入“票友”队伍,使“票友”成为戏曲界的独特风景。“票友”们粉墨登场,让老北京的戏曲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深宫之内唱大戏

故宫博物院藏戏剧图册之《昭关》,晚清,纵57厘米,横57厘米。清宫旧藏

春节中听大戏、唱大戏的习俗在清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宫中春节唱大戏,并非单纯的娱乐,在慈禧之前的历朝皇帝把看戏当成了执政手段和宫中仪典,至少说明他是“真龙天子”,不混同于平民百姓。所以听个戏也有许多程序,看戏前要烧香拜佛。

《清昇平署志略》记述的一次“除夕承应”中就有许多内容,皇帝“每于卯初至各处佛堂拈香”,从早膳时就开始唱戏,“台上例演《昇平除岁》《福寿迎年》等吉祥戏,午膳后演《金庭奏事》《锡福通明》,晚膳后演《瞎子拜年》《如愿迎新》,都是有吉祥含义的春节戏”。

慈禧更是下令在大年初一大演特演。慈禧对戏曲是行家里手,她不满足于只看《瞎子拜年》之类的承应戏,除了昇平署太监戏班外,京城不少名伶也来献艺,剧目更加丰富。

事实上,无论是春节也好,戏曲也罢,我们都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找到连接点,在此基础上,我们的传统节日才更能发挥文化凝聚力和象征力的作用,而戏曲也才能真正成为春节期间从国家到个体,从大家到小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春节观看戏曲演出,组织参与体验各种戏曲文化活动,这一系列春节演剧习俗,不仅仅是百姓审美的诉求,对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来说,这更是其在民间生长孕育、繁荣发展的文化土壤,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让春节更有年味儿

让戏曲在当代生活中

唤起我们更多的

喜悦、认同

凝聚更多的情感

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今天的“戏曲大观”

就到这里

我们下期再见

内容来源:山西戏剧网(有删节)

作者:张双林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