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一种因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娱乐活动,虽历来被视为“末技小道”,却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实为古代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各阶层大多数人物的共同行为。
它参与了人类生活机制的调节,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乃至思想方式,这一切使它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容的文化形态。想要全面了解古代社会,当时的游戏习俗是一个虽然不大但却很细致的角度。
一、游戏鼎盛的社会背景
1.明朝统治的由严到宽及清前期的励精图治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严刑峻法,专制独裁,超过了历朝历代。他大兴党狱,诛戮功臣;大兴文字狱,文人官吏,多以文字得祸;以“八股”取士,钳制士子的思想,等等。游戏活动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到了永乐时期,专制独裁又有所加强,对于文人士子的思、想控制也比洪武时期更进一步。
经过朱棣二十多年的统治,到了仁宗、宣宗时期,明朝出现了“太平治世”。但明代进入中期以后,便出现了宦官专政、权奸擅权,以至朝政腐败,统治松弛。
朝政的松散,一方面使宫廷开始追求声色享受,娱乐性的活动开始大大增多;这种风气也对下层民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间的娱乐活动也普遍兴盛起来。
就连本应做文章、习举业的生员也有不在学校肄业,而是到处游逛的。他们生活内容相当丰富,尤其是考试完毕。
2.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初统治者釆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政策,如奖励开垦、兴修水利、推扩种棉、免租减税、扶植工商业、严惩贪污、抑制豪强等,使得明朝的经济有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明中期以后,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使得宋元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明代,全国有较大商业城市四十多处,还出现了许多以某种行业著称的市镇。随着商业城市的增加,商人和手工业工人也增加,市民阶层也日益壮大。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仅促进了游戏娱乐活动的发展,也改变了世风和士风,引起了生活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游戏思想的发展。这突出表现在明末清初的个性解放思潮中。
3.游戏鼎盛的概况
明清时期的游戏大都继承了以往游戏的传统,具有创新意义的游戏形式并不多见。这种特点与明清时代那种较为保守、禁锢的思想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明清统治者都强调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其思想风气和精神面貌远不如唐宋时期那样具有昂扬、开放的基调,这就限制了明清时期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影响了游戏形式的开拓。
围棋学习的社会环境很重要。明清围棋的中心是江苏、北京、浙江、安徽一带,这些盛行围棋的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围棋的传统,这种传统深入地影响了乡风民俗,使许多棋手受民风熏陶,自幼喜好围棋,这些地区于是成为著名棋手的摇篮。
如新安是著名的围棋之乡,明清以来,出了不少著名高手,有方子振、程兰如等;又如海宁,有范西屏、施定庵和陈子仙等。
实际上,整个江南都崇尚围棋,围棋的爱好者很多,众多高手轮番对局,能激励棋手更加发奋钻研,精益求精。
伴随着明代中期以后商业化的浪潮,首当其冲者就是商业化对传统礼教的冲击,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对礼的反思。
其结果是得出了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并切合时代的新的礼教观念,即所谓的“礼”,就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吃饭穿衣之类的人伦物理。
这样一来,也就是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游戏娱乐的形式及内容也世俗化了。
在封建统治成熟的背景下,这种世俗化的实质是对于游戏道德性的强调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即游戏与教化结合得比宋元愈加紧密而巧妙。
二、游戏形式的世俗化
朝廷有专门机构管理布库以及一切有关事宜,名为“善扑营",人员都是从“八旗精练”勇士中选出。
布库们按技术高下分一、二、三等,按等领钱粮。他们的任务就是研究跤法,练习摔跤;并在举行盛大宴会时表演技艺,与各藩部摔跤好手比较优劣;还于每年12月23日在养心殿御前摔跤。
朝廷布库们的训练处有专人指导外,较注重自学和相互切磋;民间跤手由于有专门的组织,所以应当也能认真学艺。
清末,“善扑营”瓦解,所属人员星散各地,或从事卖艺,或任私跤教师,从此,官私跤合流,跤技进一步普及发展。
1.游戏的世俗化
明清时期,特别是进入18世纪以后,理学的存理灭欲观念逐渐暴露出它的许多弊端。而由于对存理灭欲非理性的教化宣传束缚人们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礼来要求学生投壶,他不重视投壶的方法技巧,而是大谈投壶的鼓乐礼仪,其作用可想而知。
而实际上这正是游戏演变、文化变迁之必然。投壶本是士大夫、贵族等高雅人士游戏之物,最后演变为寻常百姓所有,不仅使这一游戏形式更具生命力,也使得游戏道德性的强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明清时期谜语发展也日益世俗化,首先表现在谜语种类的多样化上,大体可分为书籍诗文类、娱乐戏曲类、人名事物类及巧语俗语类四种,不论是书句辞章、词曲娱乐、官事律法、
虫鱼鸟兽、杂物百项等均涵盖在内,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可谓“雅俗共赏”。其次是出现了一批以谜事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文人谜社,其中著名的像隐秀社、射虎社、寅社等。
有关谜事的著述亦十分丰富,不少文人青睐于谜语制作,如曹雪芹、李汝珍、吴跖人等,都将谜语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
清政府还强化年节活动。每年,清人凡逢国家法定的或民间传统的节日,总要举行庙会或其他盛大的节日活动。
庙会既是清代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贸易形式,又是清人展示百态百相,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中的游戏娱乐是必不可少的。
2.游戏内容的世俗化
商业化的浪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至为深远,其最显著之处在于:生活趋于游戏娱乐化,游戏娱乐趋于世俗化。
游戏活动不仅是人们陶冶性灵、丰富人生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世俗文化的积淀和普及。
明代学校在“科举必由学校”的文教政策指引下,强化了学校和科举的联系,而清朝则延续了明朝的文教政策,这使得明清时期的学校走上必依科举的路向,导致学校课程单一,逐渐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结尾
专门的体育史研究中游戏史的部分占很大比重。这是因为体育和游戏关系密切。我国古代体育分为养生保健、军事练武和消闲娱乐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军事练武中的射、御等也可以看作是游戏活动,至于消闲娱乐部分则大多数就是游戏活动。
所以各种体育史著作都把一些涉及到身体锻炼的游戏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社会生产对人们游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游戏时间的影响。
由于经济方面的差异,一般中上阶层的工作时间较为灵活,他们的游戏娱乐随时可以进行;而农民的工作是为生活所迫的,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必须工作,所以农民的娱乐嬉戏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教学游戏性的倡导也有赖于人的回归,有赖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本真的教育”的回归。只有视人为人并以“成人”为目的的本真的教育,才能珍视游戏这种人的存在方式,确保教学的游戏性。
就中国教学而言,重新厘定师生间自由与权威的关系是使教学重新获得游戏性的关键。
只有既消解了外在权威,又肯定了教学自由中内在权威的必要性,教学中游戏性的回归才真正有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