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鸠琴戏曲弹唱:四川清音《赶花会》
四川清音原名“唱小曲”“唱小调”,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四川清音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行于重庆、四川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它最初多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左手执檀板,右手执竹签敲竹鼓。新中国成立前多为一人或二三人坐唱,有琵琶、二胡等少量乐器伴奏,并有专人在台下散“折子”。新中国成立后,改成站着唱,或多人合唱。
随着时代的变迁,四川清音的伴奏乐器及表现形式也在发展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用鸣鸠琴弹唱清音便应运而生,这既是继承又是创新,鸣鸠琴弥补了用鼓板伴奏没有音高的问题,学生们可以拿着琴自弹自唱,自由创编。视频中的鸣鸠琴弹唱清音《赶花会》,主要采取了单挑双挑弦加拍琴板为主的伴奏形式,轻松明快,易于学生掌握。通过鸣鸠琴弹唱技艺的实践、经验的传授、改革创新理论的总结与提炼,可以使四川清音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最终实现四川清音传承的有效性和多样性,为四川清音的传承保护开辟新的途径,让珍贵的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世代相传下去。
鸣鸠琴弹唱《赶花会》视频成都市金牛区“蜀韵.鸣鸠琴教师艺术团”成立于年,团长吴蓉老师是成都市学科带头人、金牛区音乐教研员。艺术团依托金牛区四川清音名师工作室(谭德蓉领衔)和金牛区川剧名师工作室(陈果领衔),推出了具有浓郁四川本土音乐风格的清音弹唱节目和川剧弹唱节目,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称该团为金牛区教育文化宣传的“轻骑兵”。
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土壤丰厚,在这片沃土中可以生长出丰富多彩、绚烂夺目的新型艺术品种,鸣鸠琴与戏曲和民歌的融合就是一项很好的尝试与探索。这既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型继承,更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它为青少年的创新性思维提供了诸多可行性。期待更多优秀的鸣鸠琴弹唱作品与大家见面!
本文作者:苟仙冬执行编辑:阿蓉美编:梦莹美编助理:嘉琦扫码获取更多鸣鸠琴线上资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