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戏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01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

戏曲是中国古典文化当中的重要一环,戏中唱出了人生百态和家国兴衰。

千百年来中国古典戏曲经历了先秦两汉时期的蒙昧与萌芽,也经历了盛唐两宋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更经历了明清时期的沉淀与成熟,最终在经历了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冲击与融合后在今天继续绽放着属于中国戏曲独有的光彩。

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史与中国古代的王朝兴衰史密不可分,每一次戏曲的演变与发展都离不开王朝更迭的兴亡史。

在原始时代,戏曲主要是以原始歌舞为主。现如今在中华大地上,原始歌舞已经难觅踪迹。

各民族的原始歌舞,基本上都在千百年来的融合与发展当中变成了现如今的民族戏剧。不过原始歌舞的遗存,在各民族的戏剧当中也能管窥一二。

例如今天在蒙古戏曲和艺术作品中常出现的呼麦等唱腔,基本上就遗存自原始时代以来草原各民族的歌舞。

到了先秦时期,列国的戏曲杂艺形成了俳优职业与俳优艺术。优伶,就此成了戏曲演艺者的名称。

此时各国的俳优出入与诸侯的宫廷或者卿大夫的府邸,吟唱或者表演的戏曲艺术也因地制宜。各地由于风俗的不同,产生的俳优文化也大不相同。

甚至说列国的知名俳优,会被邀请去遥远的他国进行演出。在一定程度上,俳优文化也算是促进了先秦时代的列国文化交流。

到了两汉时期,角抵戏成了社会艺术的主流。角抵戏作为中国古典戏曲当中,第一次出现大规模发展的戏曲地位相当重要。

角抵戏也被称之为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先秦时期就有百戏也就是角抵戏的出现,在两汉时期正式形成。《汉文帝篡要》:曰“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

02中国古典戏曲的分流

两汉时期之后中国古典戏曲进入了一段融合时期,这段历史时期在政治上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战乱时代。

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地区,游牧民族带来的北方草原地区的歌舞与中原地区的戏曲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

南北朝的歌舞戏,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高亢豪迈的北朝民歌,就是这个时候歌舞戏的典型。

纵观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古典戏曲,因为政治上的割裂形成了南北区分的特点。北方的乐府诗歌融合了鲜卑等民族的草原歌舞,变得豪放且悲壮。

而南方的汉家王朝,因为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而变得保守甚至是偏安。

南方的南朝乐府和南朝民歌除了保留下来传统的清逸秀美的风格外,更多的发展成柔媚瑰丽的戏曲特点。

而当时间进入了唐朝时期,整个中国的古典戏曲艺术便有了十分令人瞠目的变化。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已经基本完成,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让戏曲风格日趋融合。

隋唐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古典时代的巅峰,四处扩张与边庭的战争让隋唐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的诗歌风格变化很大。

边塞诗风在盛唐时期十分盛行,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样的盛唐诗风,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显得豪情万丈。

而相对于的是戏曲艺术,却和盛唐时期的诗风有很大的差别。唐朝时期的参军戏十分盛行,看名字或许是与军旅有关的戏曲。

可实际上,唐朝时期的参军戏是俳优戏曲文化的演变。唐朝时期的参军戏以滑稽、模仿、声乐为主,和现在的相声有一定的相似度。

据说参军戏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石勒时期,他手下的一个参军贪污被发现。石勒为取笑或警告他,就让优伶穿上参军的官服在他的旁边演戏捉弄于他。

在两宋时期,中国古典戏曲因为政治上的分裂再一次产生了分流。北方以金院本为代表,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戏剧风格。

而后来的元杂剧,也在吸纳了北方蒙古族歌舞与汉族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元曲四大家的出现,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达到了一个高峰。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元曲大家,让元代的戏曲变成了一种文学形式。

而与之相对的是南方的宋元南戏,形成于温州一带而发扬于整个江南地区。

宋元南戏整体风格质朴而清丽,对于今天的南方地区的部分地方戏曲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03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

而中国古典戏曲的下一个高峰,就是明清时期的传奇戏曲。传奇戏曲的剧本注重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内容充实、故事性强、戏文结合等风格,其中昆曲就是明清时期传奇戏曲的代表。

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例,昆曲的风格也在这个时期变得日臻成熟。

在明朝时期,由宋元南戏演化而来的传奇戏曲产生了四大声腔。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这四大声腔对于后世的影响巨大。

乃至于今日的南方地区戏曲,也有这四大声腔的痕迹。四大声腔,这是中国古典戏曲对于现代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的现代戏曲艺术创新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这原本的经典。

04中国近现代戏曲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戏曲当中,京剧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之一。在清朝时期,乾隆年间就有徽班进京表演。

后来的同治年间,汉调进京让徽班的表演迎来了新的时代。

徽班艺人和汉调艺人在北京城内同台演出,互相交流戏曲经验和唱腔风格。在经过几十年的融合后,在晚清时期形成了独具北方特色的京剧。

安徽的徽班和湖北的汉调,之所以能够形成北方特色与风格的戏曲更多是因地制宜的发展。

北京城内看戏的基本上都是北方的勋贵和大臣,为迎合北京观众的口味徽汉合流就演变成了南方戏曲的北方化。

到了民国时期,京剧进入了繁盛时期。此时的京剧已经由一个地方戏曲变成了全国流行的国民性戏剧,从高官显贵的宴会到贩夫走卒的弄堂。

到处都有京剧艺人表演的身影,此时的京剧也真正地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民国时期的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的出现将京剧推向了一个从未达到过的高峰。

四大名旦不只是代表了中国近现代京剧艺术的高峰,更是当时气节与民族英雄的代表。

其中以梅兰芳先生为例,在抗日战争时期“蓄须明志”表达自己不为日寇演出的决心。这可贵的民族气节,让多少人为之赞颂。

当时日本想借先生收买人心,几次要先生出场均遭拒绝。先生考虑上海不宜久留,于一九三八年前往香港。

先生在此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国人的抗战斗志。等进入了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的现代戏曲艺术又有了一个十分优良的发展空间与绝佳的发展时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国家主张在文艺界进行扶持和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戏曲艺术的局面。

各种外来的文化艺术形式与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艺术文化形式在中国和古典戏曲艺术互相融合或者借鉴.

为这个时期中国发展现代戏曲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整个中国进入了发展与进步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艺术往往能“推陈出新”和“革故鼎新”进入辉煌的顶峰时代。

05中国戏曲的现状与展望

现如今的中国戏曲呈现出了多种类、散分布的特点,除了京剧这个全民皆知的国粹以外还有许多地方性戏剧开始发展。

比如黄梅戏、越剧、沪剧、评剧、花鼓戏等,纷纷在这个时代绽放出自己的光彩。但是在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下。

中国戏曲行业与戏曲艺术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新媒体与当代文化艺术潮流的冲击下,中国戏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剧种的局限性与故事的复杂性,还有唱腔与台词的晦涩难懂让中国的年轻一代很少接触传统的戏剧。

中国戏曲不仅是面临观众较少的问题,更大问题是演绎者的凋零。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中国戏曲行业展开了自救。

利用新媒体传播古典戏曲,将古典戏曲与新的潮流文化艺术进行融合。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的现代戏曲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

国家举办的艺术节与艺术投入,让中国的现代戏曲艺术有了坚实的靠山。相信在未来,中国的现代戏曲艺术将会重新回到巅峰时代的辉煌。

传承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靠的不仅是国家和演绎者的努力更多的是需要人民群众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在淘汰中延续——论中国戏曲音乐的兴与衰.陈飞鸿.艺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0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