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花鼓戏的形成及习俗下

皖南花鼓戏的形成及习俗(下)

茆耕茹

一、组班

唱戏需要有一个戏班来承应。花鼓戏自光绪年间()起,直到一九五四年的七十九年间组班过程,大致相同。一九五四年后至一九七八年(内含“文革”十年)的二十四年间,皖南花鼓戏只有芜湖地区直属一团及郎溪、宁国、广德、宣城四个县级剧团,民间零散的艺人都被改行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工作。一直到“文革”结束后的数年,民间才又逐渐恢复了职业和半职业的皖南花鼓戏和黄梅戏剧团的演出。其中有的皖南花鼓戏剧团因多种原因,不久又多改为黄梅戏剧团。但其组班的过程也都与当年类似。

组班的程序七种:

1、起师。一般是班社的组建者发起并组织。一个戏班的组成,必须事前有人南邀北约,组织演员、乐器演奏者和戏衣的箱主,此人被称为起师。

2、领班。即班主。既是一班的组建者,也是该班的当家人,其中多以著名演员兼领班。如当年苏南句容县的方元庆(方老九)之庆胜班。郎溪县著名演员杜庆荣的杜庆荣班。

3、箱主,也称箱主老板,供班社演出之戏服、盔头、道具的私有者。衣箱戏服等物,入班后可按票房收入折厘分成,也可以租赁的方式租用。其衣箱富有者,竟可满足“二蓬子”时期徽京戏演出使用。有的甚于有三蟒、两靠、及生、旦(员外、家院)常用服装,以及道具、打击乐器齐全。

4、包单,又称公堂先生。是班中的“好佬”、“戏母子”,且能演“八大角”者。包单要对班中演出的戏目角色,每行都要会,本本戏都要熟。会,要擅演。熟,要唱词、道白全会。如遇临时缺角,应由自身兼代或口述他人兼演。

5、拆账,是班社中成员报酬的分配制度。全班人员按技艺和作用,评定为每人三至十厘不等,再以全班总人数的厘头相加,以厘头的总数除以每天票房收入的现金数,便可得出每厘钱数是多少。再按各人厘头数相加,即是各人每天个人所得的收入数。一般包单(公堂先生)十厘,打鼓佬九厘,领行演员和主胡八厘等。一般是等米下锅,每日一拆账。

6、外班头,指班社在外联系演出的人。

7、头首。地方为首邀班演出的人,并在演出前后一直与戏班事务联系者。

本照为年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芜湖专区代表团皖南花鼓戏、徽剧、京剧、庐剧、锡剧女演员29人。其中皖南花鼓戏演员:第一排右起第二人是蔡义莲,左起第一人是方艳娇,第二人是祝湘玲。第二排右起第三人是徐凤鸣,第四人是张杏晖。左起第一人是俞茨凤。第三排右起第一人是王永明,第二人是迟秀云。第四排右起第一人是张远荣。

戏班种类三种:

花鼓戏早期地摊子、四季班的演出,约在光绪二十年()前后。地摊子的演出,虽有小戏和本班的“零尾子”片段夹杂其中,但班社尚不稳定,时聚时散,演出不够规范。作为正式剧种的演出,尚应从四季班开始。

1、四季班。顾名思义,即一年四季都在演出,是职业性的戏班。一般全班也只约有八至十人,偶有十一、二人。这时的演出已有“三打四唱”和“七紧八慢九稍停”之说。演出有两小戏、三小戏、本戏零唱和折子戏,但化妆及表演仍较简单。主腔的淘腔中已有“涂腔耿调”多种板式的出现,四平、北扭子在老腔的基础上,也有了相应的完善。角色已初分有“三行八角”。

2、草台班。不及四季班的规模,五、七、九人不等。演出无一定的时日,只要有人邀请。但有时也能断断续续演上一两个月,演完散班。艺人自称“扒灰窝”或“灰窝班”。

3、鬼火班,更次于草台班。演员时聚时散,只得据临时相聚的演员条件,凑齐演出剧目。

二、供祖

所记六条:

1、供老郎牌位。老郎是何神?戏界说法不同,皖南花鼓戏亦遵先师祖为唐玄宗之说。师承的不同,继承也有别。班社一经组成,为将老郎牌位随班携带的方便,需以长约一尺三寸,宽约五寸的红布,作一老郎牌位挂壁供奉。牌位上层有横额“三圣宫”三字,下书“敕封,杭州铁板桥下老郎先师之位”。右上联为“琴音童子”,左下联为“鼓板先师”。联上右为横“风”一字,左上为倒“火”一字。(图5)

皖南花鼓戏班社所供之老郎先师牌位图

班社每换一地演出,便会卷好老郎先师牌位,由该班领行的旦角演员,包好背于背后上路。

2、斩生。戏班正式成立的第一天,要斩杀公鸡一只,以示该班之戏运。公鸡被斩断其颈后,鸡身如连续蹦跳死去,则预示该班全年戏运较佳。

3、打牙祭。班社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天,需烧黄表纸敬老郎。后泡公堂茶,每人需喝一口,则嗓子不会哑,谓之打牙祭。

4、拜老郎。班社每换一台口,或有演员临时搭班,第一场演出,所扮角色登场前,均需向“九龙口”(乐队操板、鼓的打鼓佬所坐位置)恭手一揖,谓之拜老郎。

5、打招呼。艺人搭班第一次进入后台,要向众人打招呼,喊道:“公堂先生,列位辛苦了。”接着向大家交待老帅(师傅)哪门。这样,大家才认作是“自家兄弟”、“老戏饭”。

6、敬亡。艺人在搭班演出中,如遇有人亡故,需将其姓名、何年何月何日随何班演出逝于此,写成牌位,就地供于地方祠堂或庙内。以便后来花鼓戏班,来此演出或路经此地,在亡故艺人的牌位前,烧纸、供饭,以示追祭,谓之敬亡。

三、禁忌

所记二十二条:

1、防快。班社每演出一地,班中既不能有污言秽语,也不能讲不吉利的话。每在更换台口时,尤为禁忌。

2、忌戏台底部的中央置有撑柱(防止戏台面板缺少弹性,不利演员表演)。

3、戏台的沿口不能上跷,跷了演员嗓子不好(或与台上演员发声遭有阻力有关)。

4、新建台口,冬日必须面南背北(防止西北风,影响演出。或即先师牌位上的横“风”之意。)

5、祈老郎助佑演出平安。班社每换一地演出,必须先将先师老郎牌位在住宿处供妥。牌位住处,左为打鼓佬单铺,右为领行生角的单铺。牌位供奉的约两公尺范围内,演员不得随意走动,更不得在老郎牌位前粗言秽语。早晚要向牌位燃牵子香以供。外班头外出联系演出,离班时必须向老郎牌位敬香一炷,然后不语而去。

6、每到一新的台口,旦角不能最先进入班社的住宿处。

7、开台不唱《访友》,幺台不唱《辞店》。

8、村中有秀才的不唱《荒年记》,因戏中有秀才荒年为保妻命,卖妻事。

9、跳加官面具接过手中,不可开口讲话。演毕,取下面具,道具管理者需接于手,存放时脸面部分需朝上。

10、道具娃娃的面具,脸面部分需朝下放。

11、打鼓佬平时演奏的坐椅,旦角不能坐。

12、板、鼓平时不得随意响动。

13、三花脸不发笔,他角不得化妆。约从四季班开始,丑行勾脸后,需用水粉笔略沾一点水粉,向分隔为前后台的幕屏或屏板上洒去,称之发笔。班主则据水粉点洒的方向,决定下一个要去联系演出的台口。

14、化妆时旦角不能拿红色主笔。

15、旦角化妆,围裙需从头上套起;先围裙,再脱上衣。

16、一九五○年以前,老生化妆只能抹一点红。

17、上台用水旦角先洗,下台用水生角先洗。

18、旦角一经上妆,衣箱上即不能坐,也不能和人答话;女演员平时也不能坐在衣箱上。

19、不准笑场和借戏调情。

20、戏装穿毕,不得全坐。

21、吃饭时不能自铲锅巴,要班主或锅师傅铲后大家分食。

22、上台不得罪大衣箱(管理员),下台不得罪锅师傅。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