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深秋的下午,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多功能大厅传来阵阵掌声,多名师生正在观看评剧《包公赔情》《奇冤义胆》《谢瑶环》《花打朝》等经典剧目。演出结束后,师生们还在现场与长春演艺集团评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员们进行了互动。
此次送戏进校园演出,是我省广泛开展的戏曲进校园工作的生动缩影。据不完全统计,自年开始,我省戏曲进校园工作已覆盖全省余所大中小学校,仅省直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就走进70所大中小学校,累计演出余场,开办戏曲教育培训专门课程近节,参加培训学生达10万人次。
戏曲进校园统筹是前提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为全力推进我省戏曲进校园工作,年2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等7部门联合出台《吉林省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提出了“十个一”工作举措,即“制作一套戏曲欣赏课件、推荐一批戏曲经典曲目、上好一堂戏曲知识通识教育课、免费观看一场戏曲演出、举办一次戏曲知识讲座、举办一期戏曲夏令营、建设一批戏曲社团组织、办好一个戏曲频道、组织一次全省校园戏曲展演活动、创建一批戏曲工作特色学校和工作基地”。这项举措涵盖了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构建起了科学齐备的整体框架,为全省戏曲进校园工作蓬勃开展指明了方向。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在省委宣传部的统筹协调下,文化、教育、广电等部门按照工作分工,合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工作。年4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教育厅、团省委等在长春中医药大学举行了“吉林省戏曲进校园启动仪式”,拉开了新时代戏曲艺术在白山松水薪火相传的大幕。省文化厅对进校园演出的剧(节)目和戏曲表演团体实行目录认定和资格审核;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就戏曲进校园时间、地点等作出明确规定;团省委指导吉林大学等省内高校成立了戏曲社团,传承中华戏曲文化;省文联先后组织近千名文艺志愿者深入省内学校开展戏曲传承工作,在省内建立了11个戏曲教育基地……
戏曲进校园关键是精准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和实践,我省各地各部门紧紧抓住“精准推进”这一关键,精准打造活动载体,精准区分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级师生的戏曲需求,精准选择演出剧目,精准实施“文艺轻骑兵”式入校方式,力争让全省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领略中华优秀戏曲文化的魅力。
从年起,我省每年开展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省市(农)民文化节、“新时代吉林省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等都将送戏进校园列入重点支持范围。针对在校师生戏曲知识和欣赏经验短缺的现状,我省还开展了“请师生进梨园”活动。年6月3日至30日,我省举办的“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同城汇演”的10台演出,主办方每场都为在长各高校和中小学的师生提供公益观摩票,使师生们直观感受了全国各地经典戏曲的独特魅力。
在省级示范先行的带动下,全省各地均按照“精准推进”原则,开展了各具品牌特色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成立了吉剧社团,排演的吉剧《江姐》获得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盘索里”是朝鲜族独有的曲艺形式,延边州从年起就组织州内仅有的3名“盘索里”国家和省级传承人在延吉市中央小学等5所朝鲜族小学进行授课和培训节次;敦化市积极发挥戏曲教学基地的作用,累计投入资金多万元,在全市设立了5个“戏曲传承基地”,在市内49个中小学全面铺开京剧教育……
戏曲进校园长效是根本
我省在戏曲进校园工作中,牢牢把握长效发展这一根本,在推动吉林戏曲艺术发展上求突破,在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为戏曲芬芳滋润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不久,吉林市多名大、中学校学生分两批走进吉林市大剧院,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由吉林市戏曲剧团、吉林市歌舞团创排的大型现代吉剧《黄大年》。该剧是我省近年来戏曲现实题材创作的一部代表性作品。编剧朱彦峰说:“在不断公演的过程中,我们多次征求学生们的意见,促使该剧不断朝着精品的方向前进。”这也是近年来我省舞台艺术创作经验的折射。自年以来,我省先后推出了吉剧《黄大年》《怀德县令》《宝贝回家》等,复排了吉剧《江姐》,重新打磨了京剧《杨靖宇》。我省戏曲艺术正朝着“出名剧、出名角、出名团”的方向阔步前进,这其中,戏曲进校园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
省文化和旅游厅精选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适合学生欣赏、易于学唱的戏曲经典曲目、名家唱段,制作了一万套光盘,拟于年底前发放到全省多所学校。同时,省戏曲剧院还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吉林师范大学合作完成了《传统戏曲VR制作与校园传播》项目,上线后网站浏览人数已达32万余人次,程序下载量3万余次。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纪洋编辑:赵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