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作为最重要艺术创作媒介之一的版画,其创作视角聚焦当下的社会现状或人们的生存状态是有必要的。这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所必需的特质。
——张炼
“版画的当代性”“版画如何走向当代”以及“版画跨界”是目前中国版画界最为热衷谈论的几个话题,其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版画如何融入当下红火热闹的当代艺术思潮的发展诉求。
然而不论是跨界也好,还是从架上到架下的学术努力也罢,都始终忽略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即以当下实际情况来看,以媒介论的版画和当代艺术本身即是两个并无交集的系统,因而版画的当代性和当代艺术对于版画媒介的借用二者之间也不具备同一性,而它们所面对的学术问题,以及问题文本叙述的上下文关系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那么二者在学理上有没有交集的可能呢?近日版画家张炼在谈到他的新作品时,用到了“后波普”这个概念,让我感触良多。
△∥《后波普·天坛》综合材料80cm×cm年
△∥《后波普·鸟巢》综合材料80cm×cm年
在以媒介论的版画系统,由于版画特殊的制作性,语言问题自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始终是版画理论和创作的核心问题,且不说70、80年代的“技术至上”,即便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强调的“版画创作的文化内涵”,也是从图像的角度对于版画“绝活”的另一种强调,至于本世纪以来一些年轻艺术家从架上到架下的努力,除在版画技术的范畴内丰富了作品的呈现方式、证明了版画手段可以灵活运用以外,也并没有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版画到底是什么的根本问题。因此借用版画系统内部“技术至上”的叙述文本,我们暂且可以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强调版画以技术来呈现文化内涵的学术努力称为“后技术”。
波普艺术(popularart)是西方现代艺术系统里的一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以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消解传统的精英文化,并以此来回应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波普艺术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90年代主要分布在武汉和上海,在中国当代艺术系统里主要指一种波普式的文化态度和思维方式,即张炼所指“后波普”。
△∥《镜像山水》综合材料cm×cm年
张炼的版画创作经历了由“后技术”到“后波普”的转变过程。张炼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于湖北,90年代中旬本科毕业并参与各类版画学术活动,此时中国版画领域对于技术问题的讨论正当其时,版画教学中技术也占很大的比重。出于创作的需要,张炼实验了包括铜版、石版、丝网版在内的多种手段,最终选择了更具“直接性”的丝网版画。从技术语言的层面来看,张炼算得上是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生涯,让他对于丝网版画这种媒介语言有着理性而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丝网版画)“丰富的科技含量,使它以其广泛性、包容性、灵便性展现了其它版种无法实现的构想,极大地开拓了版画新的视觉范围”但“‘印痕’的消失使丝网版画没有了‘版味’。在一般版画制作中,通过‘版’的印痕来形成的要素,在丝网版画中是很难找寻的,这使丝网除却了版味和刀味,应更富有纯粹性和绘画性,从而让‘间接性’的版画在丝网中出现了许多‘直接性’因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张炼在创作中才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掘媒介语言的优势,并利用这一优势强化图像的复合性,使画面具有了更为丰富、更可读的精神内涵。
△∥《竹之一》80xcm综合材料
△∥《竹之二》80xcm综合材料
张炼对于波普艺术的热衷源于美国波普艺术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安迪·沃霍尔,他以机械复制的大众传媒图像而著称,而其惯常采用的手段即在商业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丝网印刷技术。虽然安迪·沃霍尔是以一个丝网版画家的身份进入张炼的视野,但后者对于前者的认知却远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相反张炼认为:(安迪·沃霍尔以及他以丝网版画形式创作的波普艺术)“给以我们思考的,并不是艺术创作的手法,而是一种思想上的传递”而“安迪·沃霍尔传递的思想,更决定了对所谓制版‘技术’的摒弃”。由此从年的《残扇》系列开始,张炼不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