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对于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记忆和回忆。
每个民族都拥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它能够深刻的反映出这个民族精神,能表达出这个民族的心声。
这些表演艺术有意大利的歌剧、俄罗斯的芭蕾舞、英国的莎士比亚等等,而我们中国的就是戏曲。
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走一遍它的来时路,就是要寻求它的根,就是要了解它的历史。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哼唱几句并非难事,甚至张口就来,但是要是捋一遍戏曲的发展路线,并非易事。本文就是要通过文字简单的走一遍中国戏曲的来时路。
何为“戏曲”那么何为戏曲呢?
“戏”指的是游戏、玩弄和玩笑;“曲”指的就是歌唱。
“戏”加“曲”就等于“戏曲”。戏曲指中国各个民族、各个地方、各个时代的传统戏剧样式的总称,它指的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
“戏曲”这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宋末元初的刘埙所作的《水云村稿》出现的,当然,这时的戏曲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南戏”。
那中国的戏曲有多少剧种呢?
据统计在清朝末年是种,年是种,年是种,年是种,年是种。
简单的列举几种,京剧是我们的国粹,相较而言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本文就列举几个地方剧种吧——评剧”:是在河北滦县一带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豫剧”:明朝末年由山陕梆子结合河南方言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剧种呢?
主要就是三大原因: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不同。
那么戏曲的音乐结构是什么呢?它包括板腔体和曲牌体。
曲牌体典型的就是昆曲,演唱风格华丽儒雅,“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且文雅优美”;板腔体典型的就是秦腔,演唱风格高亢激昂,“不动则已,动则铿锵有力,而且技巧复杂”。戏曲是一种精心体味的艺术样式,
豫剧
百戏之祖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自明朝中叶兴起,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昆曲不仅是中国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年5月18日宣布昆曲为第一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在数百年间,逐步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成熟发展遍及全国,众多剧种汲取养分逐渐孕育出众多的戏曲剧种,故称之为“百戏之祖”。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他认为南曲唱腔行腔比较简单,节奏比较拖沓,于是他参考了海盐、余姚等行腔,吸取了北曲中唱法,并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行创作。极大的促进了昆山腔的发展。
明隆庆末年,梁辰鱼,继承了魏良辅的研究成果,并对昆腔作进一步的发展。他编写的《浣纱记》,是第一部昆腔传奇,并将昆曲搬上戏剧舞台,标志着昆曲进入了戏剧阶段。
昆曲发源地——千灯镇
明万历初年,昆曲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万历末年传进北京。由此昆山腔成为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从明天启初年到清康熙末年,是昆曲兴盛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表演艺术越来越成熟,行当的分工越来越细致。
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挑花扇》广为流传昆曲达到了高度繁荣。
魏良辅,梁辰鱼二人在昆曲早期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不过对于戏曲最开始的起源,还是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祈福,也许祈福会分裂成很多种类,舞蹈或者其他行为艺术,但其中不乏含有戏曲。
戏曲的酝酿和萌芽这一时期人类还处于蒙昧阶段,也就是我们所指的原始社会,对大自然拥有无上的崇拜。
此时的生产力比较低下,为了祈求更好的生存条件,对的神的崇拜和祭祀甚至达到了痴迷程度。
在一些宗教仪式中,需要做出一些动作和念一些咒语,以此来祈求上天的庇佑。
这些动作和咒语,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的固定了下来,形成了原始的带有浓厚宗教气息的歌舞。
比如说图腾崇拜的“百兽率舞”、祭祀的“八阙之歌”。
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部落逐渐过渡到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继而逐渐步入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出现了六代舞、帔舞、羽舞等,比如说《诗经》里面的“颂”,《楚辞》里面的“九歌”,都是祭祀时所唱的词,这些舞和词就为戏曲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沃土。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化的第一次大繁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在汉朝前期诞生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也就是“百戏”,代表作有《总会仙昌》《东海黄公》等。
从汉魏到中唐,在这个时期胡汉交融,经过三百多年的战乱和分裂造成了我国古代各族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小戏从百戏中脱颖而出,后来又出现了以问答形式进行表演的“参军戏”和演绎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戏曲的三个阶段形成阶段:隋唐时期是比较包容的历史时期,文化上胡汉再次大交融,戏曲的发展传承了胡文化和汉文化混杂不分的特点。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极其繁荣,经济比较发达,这就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教坊梨园的正式形成,提高了戏剧人的专业能力。唐诗的繁荣发展也给戏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乐舞的发展,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的表演和唱腔的基础。
这就使戏剧化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参军戏经过百年间发展与融合,走向了成熟。
这标志着中国戏曲基本形成。
发展阶段:
南宋时期出现了杂剧,并建立起了“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角色的行当体制。在金代通过对宋杂剧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金院本,这时戏曲表演走出了“瓦舍勾栏”,走进了亭榭式的戏台。
成熟阶段:
由于元代对科举不是很重视,甚至多次暂停科举考试,许多文人科举无望,这一时期的文化还是比较包容和开放的,为了生存转身投入瓦舍行院,促进了杂剧繁荣兴盛。杂剧经过发展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剧种。
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这一时期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还涌现出来许多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如《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大报仇》等。
戏曲的后续发展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明代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继元杂剧后的又一个高峰。
此时期的代表作有《浣纱记》《鸣凤记》《红梅记》《红梨记》《牡丹亭》等。
此时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也正式形成并走向成熟,我们的国粹京剧形成于清道光年间。
从辛亥革命到新国成立,这一时期,一批戏曲艺术家进行戏曲艺术改良活动,逐步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大写意与大写实相结合的机制。
如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邓粗姑》,程砚秋等人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政策支持下,戏曲界百花齐放,涌现了一批批优秀剧目。此时期的代表作有京剧《白毛女》、评剧《秦香莲》、豫剧《朝阳沟》等。
至此戏曲的前半生已走完,未来还有无限的路可走。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对中国而言,戏曲是中国的文化名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戏曲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结构,体现了和承载了国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蕴含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是中国文化的最佳载体,是培养国人文化自信的最佳素材之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平台之一。